第一节 池塘养鱼的特色及鱼类的生长特性
一、我国池塘养鱼的特色
鱼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我国池塘养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本国水产特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是根据池塘的生态特点,选用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苗种容易获得的鱼类作为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这些鱼类包括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鲂鱼、鳊鱼、鲮鱼等,这些养殖鱼类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养殖的成本低、收入高、经济效益显著,非常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池塘养殖。
二是在解决鱼用饲料和肥料方面,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某些有机肥料(如禽、畜粪便)及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如糠、饼、麸、糟类)作为养殖鱼的饲料和肥料。同时大力推广应用颗粒饲料,主要是浮性颗粒饲料的大量应用,极大地开拓了大面积池塘养殖的饲料来源,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是在养殖模式上不仅采用单一品种的高产养殖模式,更多的则是采用立体混养的模式,就是在同一水体中混养多种鱼类。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生产经验,是利用各种鱼类不同的生活习性、食性和栖息水层等生物学特性,按食性和栖息水层合理搭配、立体放养不同鱼类的养殖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和不同水层的饵料,最大限度地利用养殖水体的生产潜力。
四是在池塘养鱼的经营模式上采用综合养鱼的方式,也就是在养殖上采用以鱼为主,渔、农(经济农作物、中药材、蔬菜、花卉、果树等)、牧(畜、禽养殖)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渔三业联营。通过综合养鱼,将池塘养鱼与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及环保、零售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水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有机结合,强调食物链的多级、多层次反复利用,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循环利用废物,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持了养殖业的生态平衡,也大大增加了水产品及其他动植物蛋白质的供应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彩图1-1)。
二、池塘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特性
1.草鱼(彩图1-2)
草鱼又名乌青、草鲩、猴子鱼、白鲩、草棒、草包、鲩鱼。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腹棱;头钝平,无口须,两侧咽齿交错相间排列,能切断草类;眼较小;鳞大而圆,背面为青灰色;体呈茶黄色,背方及头部的颜色较深,腹部白色,胸鳍、腹鳍呈橙黄色,背鳍、尾鳍呈灰色,每一鳞片有黑色边缘。
草鱼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淡水水域中,是生长非常迅速的一种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也是池塘里进行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栖息于水的中下层和靠近岸边、水草较多的地带,只有夜间,它们才大胆地到水上层和岸边进行摄食活动。
2.青鱼(彩图1-3)
青鱼又名青鲩、螺蛳青、乌鲭、黑鲩、青根鱼。青鱼体较大,长筒形,尾部稍侧扁;头顶宽平;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吻比草鱼尖,无须;眼位于头侧正中;鳃耙稀而短小;下咽齿呈臼齿状,咽部有坚实的臼状齿,适于压磨食物,能咬碎螺蛳的硬壳;体被大、圆鳞;侧线在腹鳍上方一段微弯,后延伸至尾柄的正中;背鳍短,无硬刺;体青灰色,背部尤深,腹面灰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
青鱼是我国常见的鱼类,是半洄游性的近底层鱼类,也是生长非常迅速的一种较大型经济鱼类,是池塘里进行配养的品种之一。青鱼以底栖生物为食,经常在水的下层活动,一般不游到水面。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也吃蚕蛹、豆饼、菜籽饼、酒糟等动、植物性饵料。
3.鲢鱼(彩图1-4)
鲢鱼又名白鲢、鲢子、水鲢、家鱼、白胖头。鲢鱼体侧扁,稍高;头较大,约为体长的1/4;口宽大而斜,位于前端;下颌稍向上突出,吻短钝而圆;眼小,鳞细小而密;侧线明显下弯,背部较圆,腹部较窄,自胸鳍至肛门有腹棱突出;尾鳍深叉形;体背部为灰色,两侧及腹部为银白色,各鳍均为灰白色。
鲢鱼个体大,生长迅速,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也是池塘养鱼中最主要的养殖鱼类之一。鲢鱼通常在池塘的上层活动,吃食时把水中的浮游生物连水一块喝进,靠鳃的过滤作用,把水中的浮游生物挡住,所以又称它为“肥水鱼”。
4.鳙鱼(彩图1-5)
鳙鱼又名花鲢、麻鲢、黑鲢、大头鲢、胖头鱼、大头鱼。鳙鱼外形似鲢,体侧扁而厚,较高;头极大,约为体长的1/3,头前部宽阔;口大,端位,吻宽而圆,下颌向上微翘;眼较小,口有咽齿;鳃孔宽大,鳃盖膜很发达,鳃耙细密;鳞细小而密,有腹鳞,侧线弧形下弯;尾鳍叉形;体背面及两侧面上部微黑,两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或黄色花斑,腹面为灰白色,各鳍均为浅灰色;胸鳍末端超过腹鳍基底,这点可与鲢鱼进行区分。
鳙鱼是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淡水水域中,是池塘养鱼中配养的鱼类之一。鳙性温驯,不爱跳跃,行动迟缓,生活在水体中层。冬季入深水处越冬。鳙鱼为滤食性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和人工饲料。捕捞时不跳跃,遇水流也不易潜逃,易捕获。
5.鲤鱼(彩图1-6)
鲤鱼又名拐子、红鱼、花鱼、赤鲤、龙鱼。鲤鱼体长,略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头大,眼小,口下位或亚下位,有2对须(其中1对是吻须,较短,吻骨发达,能向前伸出;1对是颌须,其长度为吻须的2倍,以拱食水底泥中食物);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背鳍长,其起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部近;臀鳍短;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浅黄色。尾鳍分叉,呈深叉形,下叶为红色。
鲤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可在各类水域中生活,对水体的要求不高,在活水、静水、沟渠池塘水中均可生活,是池塘养鱼中最常见的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养殖的对象。一般体长20~30厘米,最大单体重可达60千克。全年均有生产,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
由于鲤鱼的生长速度较快,食物容易解决,而且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因此对鲤鱼新品种的研究、发掘和推广的力度较大。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近20个鲤鱼的品种,如镜鲤、红鲤、荷包红鲤、西鲤、华南鲤、团鲤、丰鲤、中州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颖鲤、全雌鲤、建鲤、三元杂交鲤、黄河鲤等,它们的杂交子一代均有杂种优势,生长速度都比亲本快得多。
6.鲫鱼(彩图1-7)
鲫鱼俗称喜头鱼、鲋鱼、鲫壳、鲫瓜子、佛鲫等。鲫鱼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型略小,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眼大,口位于前端;头短小,吻钝;无须;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一般体背面为青褐色,腹面为银灰色,各鳍条为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色泽由背部的灰色逐渐过渡到腹部的灰白色。鲫鱼是一种生长较慢的中小型鱼类,1冬龄鱼体长5厘米,2冬龄鱼体长10~14厘米,3冬龄鱼体长达18厘米。雌雄鱼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同,随着年龄增大,雌鱼的生长速度比雄鱼快。在不同水域中的鲫鱼生长有明显差异。
在自然情况下,生活在不同水域的鲫鱼,其性状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分化,形成鲫鱼的地方种或经人工选育形成各种优良品种。从鱼类生长看,可将鲫鱼分为两类:一类是低体型,体高为体长的40%以下,通常生长缓慢,主要有野鲫等。另一类是高体型,体高为体长的40%以上,生长较快。我国人工养殖的鲫鱼都属高体型,主要有银鲫(包括黑龙江银鲫、方正银鲫、异育银鲫、松浦鲫等)、白鲫、彭泽鲫、淇河鲫、滇池鲫、龙池鲫等。
7.鳊鱼、鲂鱼
鳊鱼、鲂鱼为中型鱼类。
长春鳊体高而侧扁,侧视略呈菱形;头小,头后背部隆起;口端位,口裂斜,上颌稍长;体为青灰色,头部及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灰白色,各鳍为浅灰色。
长春鳊一般栖息于水体中上层,秋冬则活动于中下层;喜欢活动于水草繁茂的地方;草食性,主要吃藻类和水草;一般2龄性成熟,产卵期在5~7月。鳊鱼是中型鱼类,常见个体重为0.25千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主要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
三角鲂(彩图1-8)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背鳍高耸,头尖尾长,从侧面看近似三角形。其外形特征与长春鳊基本相同,主要分布于长江和黑龙江流域及广东等地。产卵期在5月初~6月底,一般体重为1千克,大者可达3千克,肉味鲜美。它以草食为主,主要食物有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丝状绿藻及植物碎屑等。它喜欢生活在有沙砾、石块、生有大量淡水壳菜和其他水下植物的硬质河床底部,冬季则群集于最深的沟缝、洞穴或坑塘中越冬。
团头鲂(彩图1-9)外形和长春鳊、三角鲂相似,体型侧扁,侧视呈菱形;头尖口小,上下颌等长;腹面自腹鳍基到肛间有明显的腹棱;体色为青灰色或深褐色,两侧下部为灰白色,具有纵走的暗色条纹;体鳞较细密。其与长春鳊、三角鲂的主要区别在于:体更高,吻较圆钝,口裂较宽,上下颌角度小,背鳍硬刺短,胸鳍较短,尾柄较高而短,体呈灰黑色,体背部略带黄铜色泽,背部显著隆起,呈菱形,口宽,各鳍为青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后端的中部黑色素稀少,整个体侧呈现出数条灰白色的纵纹。鳞片基部为灰黑色,边缘较浅。
团头鲂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以湖北省梁子湖所产为最著名,近年已被移植到各地天然水域中,是中型的优质经济鱼类,也是我国常见的鱼类。它常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以水草、旱草和水生昆虫为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产卵繁殖,卵呈黏性。它是我国水产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从野生的鳊鱼群体中,经过人工选育,杂交培育出的优良养殖鱼种之一。因其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成本低、产量高,备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当然也成为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