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西周时期

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对中原产生影响的连柄刀有环首刀、方环首刀、半环首刀、蘑菇首刀、平首刀、銮首刀等六类。

(一)连柄刀的发现和年代

1. 环首刀

数量较多,根据器身及柄部差异,可分为4型。

A型 柄身交界处为直角,柄部扁平。可分为3式。

Ⅰ式 刀背圆弧。柄宽约为刀身宽的四分之三。标本前掌大M45∶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宽4.9、长27.8厘米(图1.19,1),年代为西周早期。

Ⅱ式 刀背略凸。柄宽约为刀身宽的三分之二。标本垣曲古城东关ⅠT43④∶1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2001年,433页。,柄部有一道凸弦纹,长24.6厘米(图1.19,2),年代为西周中期。标本鹤壁辛村王文强:《鹤壁市辛村出土四件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6年1期,126页。,长21.3厘米(图1.19,3),年代为西周早期。

Ⅲ式 刀背略凸,柄宽大致为刀身宽的一半。标本北窑M41∶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0页。,锋残,残长20厘米(图1.19,4),年代为西周中期。

Ⅳ式 刀背圆弧,柄宽不足刀身宽的一半。标本上村岭M1705∶1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9页。,长约24.5厘米(图1.19,5),年代为西周晚期。

B型 柄身交界处为锐角,柄部剖面为椭圆形。标本前掌大M18∶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柄部上下各饰一组由三道蓖点纹组成的纹饰,宽4.3、长29.8厘米(图1.19,6),年代为西周早期。标本琉璃河ⅡM254∶1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3页。,长25.5厘米(图1.19,7),年代为西周早期。

C型翘尖。柄身同宽,没有分界。标本琉璃河ⅡM264∶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3页。,刀身较窄,环首较小,长16.2厘米(图1.19,8),年代为西周早期。

图1.19 环首刀和A、B型方环首刀及蘑菇首刀

1. 前掌大M45∶33 2. 垣曲古城东关ⅠT43④∶1 3. 鹤壁辛村 4. 北窑M41∶2 5. 上村岭M1705∶109 6.前掌大M18∶26 7. 琉璃河ⅡM254∶14 8. 琉璃河ⅡM264∶4 9. 张家坡M152∶14 10. 东阳M153∶10 11. 扶风曹卫 12. 张家坡M124∶9 13. 张家坡T119∶4∶19 14. 扶风云塘、齐镇T1009④∶1

2. 方环首刀

根据器身形制差异,可分为3型。

A型 弓背。可分2式。

Ⅰ式 刀背微凸。标本张家坡M152∶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83页。,长28.1厘米(图1.19,9),年代为西周中期。标本东阳M153∶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35页。,长12.8厘米(图1.19,10),年代为西周晚期。

Ⅱ式 刀背呈圆弧状。标本扶风曹卫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29~34页。,长27厘米(图1.19,11)。

B型 直背。标本张家坡M12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83页。,长12.8厘米(图1.19,12),年代为西周中期。标本张家坡T119∶4∶1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82页。,长16厘米(图1.19,13),年代为西周早期。

C型 刀锋上翘,数量很少,柄饰数道凹弦纹。可分为2式。

Ⅰ式 柄身相接处为钝角。标本张家坡T137∶4∶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82页。,环首残,残长16厘米(图1.20,1),年代为西周早期。

Ⅱ式 柄身相接处为锐角。标本天马曲村ⅠH142∶64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214页。,长13.8厘米(图1.20,2),年代为西周早期。标本天马曲村ⅣH403∶10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250页。,长14.3厘米(图1.20,3),年代为西周中期。

图1.20 C型方环首刀

1. 张家坡T137∶4∶4 2. 天马曲村ⅠH142∶64 3. 天马曲村ⅣH403∶101

3. 半环首刀

数量不多,凸背,半环规整。根据刀背弧曲程度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凸背弧曲较大,柄身相接处有下栏。标本前掌大M13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柄饰凸弦纹两道,长23.6厘米(图1.21,1),年代为西周早期。

Ⅱ式 凸背弧曲较小,无下栏。标本西安1972年征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163页。,柄饰云形纹,长23厘米(图1.21,2)。标本客省庄T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31页。,锋残,刀柄有五道斜凹弦纹,残长11厘米(图1.21,3)。

图1.21 半环首刀

1. 前掌大M132∶3 2. 西安1972年征集 3. 客省庄T1∶2 4. 前掌大M40∶9 5. 前掌大M21∶17

Ⅲ式 直背直刃,刀锋不上翘。半环不规整。标本前掌大M4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长27.5厘米(图1.21,4)。标本前掌大M21∶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半环近于方形,柄部有凹弦纹,长27厘米(图1.21,5)。年代均为西周早期。

4. 蘑菇首刀

蘑菇首较狭窄,柄饰弦纹。目前仅发现一件,标本扶风云塘、齐镇T1009④∶1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9期,3~26页。,长16.9厘米(图1.19,14),年代为西周早期。

5. 平首刀

柄为空銎和实心两种。根据柄部纹饰差异,可分为2型。

A型 柄部饰多组缠绕状凸棱纹。根据刀背形状不同,可分为2式。

Ⅰ式 刀背上凸。标本宁县徐家村M1∶10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宁县焦村西沟出土的一座西周墓》,《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24~27页。,有下栏,柄端有一小圆孔,长18厘米(图1.22,1),年代为西周早期。标本长普M14∶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1~31页。,刀身因重压而变弯,长30厘米(图1.22,2),年代为西周中期。标本张家坡M220∶2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119页。,柄有三个镂孔,长23厘米(图1.22,3)。标本北窑M4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0页。,长23.1厘米(图1.22,4),年代为西周中期。

Ⅱ式 刀背平直。标本蓝田泄湖车马坑出土曹永斌等:《陕西蓝田出土西周车马坑》,《文博》1986年5期,1~3页。,刃部残断,柄部残留有木柲,长24厘米(图1.22,5),年代为西周早期。

B型 柄部中间饰三道凸棱纹,两边为其他纹饰。根据刀背形状不同,可分为2式。

Ⅰ式 刀背上凸。标本白草坡M1∶6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30页。,柄饰粟点纹和三角形纹,中间以三道凸弦纹相隔,长27厘米(图1.22,6),年代为西周早期。

Ⅱ式 刀背平直。标本洛阳东郊C5M1139∶1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19~28页。

图1.22 平首刀

1. 宁县徐家村M1∶10 2. 长普M14∶2 3. 张家坡M220∶26 4. 北窑M41∶4 5. 蓝田泄湖车马坑 6. 白草坡M1∶63 7. 洛阳东郊C5M1139∶12

刃残,柄身相接处有窄栏,柄饰蕉叶纹,中间以三道凸弦纹相隔,残长28厘米(图1.22,7),年代为西周早期。

6. 銮首刀

刀首上的铃为銮铃,目前仅发现4件。根据器身、铃首及纹饰差异,可分为3型。

A型 刀身有夔纹,铃外缘有三凸。可分为2式。

Ⅰ式 刀背上凸,刀刃下凹。标本白草坡M2∶38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30页。,柄饰四道点纹条带,中间以两个纵向方格纹相隔,长21.5厘米(图1.23,1),年代为西周早期。

Ⅱ式 刀背、刀刃平直。标本北窑M41∶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0页。,柄身相接处有窄栏,柄透雕成双“X”形,铃的镂孔较小,长22.2厘米(图1.23,2),年代为西周中期。

B型 翘尖,凹背,凸刃。铃首外缘无三凸。标本石鼓山M3∶34石鼓山考古队:《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3年2期,4~54页。,简报中称其为“铜饰”,柄身同宽,柄部和刃部饰直线凸棱纹,铃首呈球体,有十个铃瓣,长10厘米(图1.23,3),年代为西周早期。

C型 尖略上翘,直背、凹刃。标本前掌大南岗子ⅠM101∶39滕州市博物馆:《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发掘报告(1998—2001)》,《海岱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259页。,有六个铃瓣,铃首后端有小钮,长20厘米(图1.23,4),年代为西周初期。

图1.23 銮首刀

1. 白草坡M2∶38 2. 北窑M41∶3 3. 石鼓山M3∶34 4. 前掌大南岗子ⅠM101∶39

(二)连柄刀在中原的分布

西周时期连柄刀分布于周文化的核心地区关中、河南和地方类型的晋南、山东、北京等地。关中地区的连柄刀种类有环首刀AⅡ、AⅢ,方环首刀AⅠ、AⅡ、B、CⅠ,半环首刀Ⅱ,蘑菇首刀,平首刀AⅠ、AⅡ,銮首刀AⅠ、B。河南的连柄刀种类有环首刀AⅡ、AⅢ、AⅣ,平首刀AⅠ、BⅡ,銮首刀AⅡ。

晋南地区的连柄刀种类有环首刀AⅡ,方环首刀CⅡ。山东地区所出连柄刀有环首刀AⅠ、AⅡ、B,半环首刀Ⅰ、Ⅲ,銮首刀C。北京地区所出连柄刀有环首刀AⅢ、B、C。

关中、河南地区连柄刀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延续时代也较长。其他地区连柄刀的种类和数量均很少,多数仅出现于某个时段。

(三)连柄刀与北方文化的关系

1. 环首刀

A、B型环首刀的形制分别与晚商晚期的AcⅡ、AbⅡ式环首刀相似,时代前后衔接,应是晚商时期的AcⅡ、AbⅡ式环首刀的继续发展,在商被周取而代之后成为周文化器物,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已经较为疏远,只能说其远源为北方文化。只是柄部的弦纹条带、粟点纹和羽状纹仍体现出北方文化的影响。B型环首刀虽然在晚商时期就已经被中原文化所吸收、仿制,但在西周早期,其柄部仍然有北方式的纹饰,与晚商时期已经完全“中原化”的环首刀不同,可能受到了当时北方文化的影响。

C型环首刀的特点较为鲜明,刀身较窄、柄身无分界,与大华中庄M15出土的翘尖环首刀相似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11~34页。。这种刀应是晚商时期北方地带S形翘尖环首刀的继续发展。该刀在西周文化中目前仅发现1件,可能是从北方传入的。

2. 方环首刀

方环首刀目前仅发现于西周文化中,应是从西周环首刀发展而来的。只是C型刀可能与北方文化有关。CⅠ式环首刀柄身交界处为钝角,与晚商时期的BⅠ式环首刀形制相似,但与晚商B型环首刀最晚形制BⅢ式差别甚大,因而不是由晚商时期的翘尖环首刀发展而来的。鉴于晚商BⅠ式环首刀与北方地带同类器形制基本相同,CⅠ式环首刀有可能与当时北方地带的翘尖刀有关,当然这主要是指刀身而言,其方环首则是西周文化自创的。

3. 半环首刀

目前,北方地带的半环首刀仅发现于石楼类型中,在张兰沟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112页。、沟口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各出土1件,可认为半环首刀是石楼类型的特有刀种。Ⅰ式半环首刀凸背、刀锋尖锐、有下栏、刀身整体窄长等特点与石楼类型半环首刀基本一致,柄部的弦纹也是北方刀上的常见纹饰,有浓厚的北方文化色彩。不过,下栏为直角且较大,柄部窄于刀身,具有晚商文化仿制的刀的特征,如小屯M20的刀。Ⅰ式半环首刀可能是北方半环首刀的“高仿品”。其出土地仅为前掌大,与晚商时期的长清下西河半环首刀相距不远,二者形制也相似,应有同一来源,即远源都在石楼类型中。

Ⅱ式半环首刀的刀首可能受到了石楼类型同类器的影响。石楼类型与先周文化存在频繁交往,陶器、铜器等各类型遗物均存在相似器物,大约成康时期,被西周所灭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

图1.24 蘑菇首刀与同类器比较

1. 云塘、齐镇T1009④∶1 2. 鄂尔多斯 3. 小屯M238

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密切联系看,西周文化的半环首刀都与石楼类型密不可分。

4. 蘑菇首刀

扶风云塘、齐镇T1009④∶1的年代为西周早期,与晚商半环钮刀相比,柄部仍然为弦纹,但刀首已经严重退化成一字形,小钮消失(图1.24,1、3)。二者差别最明显之处在于扶风云塘、齐镇的刀刀身与刀背相接处为直角,与其他西周早期连柄刀相同,而在北方地带同时期的刀尚未见有这一特点,如鄂尔多斯地区的征集品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页。,首部也退化为一字形,但柄身交界处为小凸(图1.24,2)。因此,西周文化中的蘑菇首刀可能不是从北方地带流入,而是从晚商文化中的半环钮刀发展而来的。

图1.25 平首刀柄部纹饰与北方同类纹饰的比较

1. 西拨子 2. 鄂尔多斯 3. 朱开沟M1040∶2 4. 《大草原骑马民族》著录 5. 百草坡M1∶63 6. 徐家村

5. 平首刀

目前北方还没有出土平首刀。《大草原骑马民族》一书中著录了一件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46。(图1.25,4),形制、纹饰均与西周的平首刀相似,是否出自北方则不详。柄部有纵向的凸棱纹,可能是绳索缠绕的遗痕。西周发现的很多平首刀也有这种纹饰,以徐家村刀的纹饰最为典型(图1.25,6)。根据目前的发现,这种纹饰最早发现于朱开沟的短剑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235页。(图1.25,3),围场贺家营铜刀刀柄部也有彭立平:《围场县博物馆收集的一件青铜兽首弯刀》,《文物春秋》1993年3期,88页。,在延庆西拨子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3期,227~230页。(图1.25,1)和鄂尔多斯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3页。(图1.25,2)的刀上也可见到,而在中原铜器上则很少发现,可见这种纹饰是北方系青铜器上的一种重要的几何纹,并为西周文化所借鉴、吸收。

6. 銮首刀

銮首刀的銮铃外缘可见三凸,与北方文化环首刀上的三凸相似,刀柄上的几何形纹饰也见于北方刀上,表明这种刀应该是对北方刀的改造。改造的原型既有可能是三凸环首刀,也可能是球铃首刀。三凸环首刀在北方地带东部较为流行,以冀北、辽西地区最为集中杨建华:《燕山南北商周之际青铜器遗存的分群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2期,157~173页。。目前发现分布的最西地点是山西石楼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34~35页。山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36~38页。。铃首器物在中国北方地带普遍存在,西到河西走廊,东到辽西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23~28页。(图1.26,2),但有小凸的铃首目前仅发现于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78页。(图1.26,1)和锡林郭勒一带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66页。,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这里从仰韶时代开始就与关中关系密切韩建业:《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267页。,青铜时代也是如此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从文化系统分区角度看,关中北部与晋陕高原和内蒙古中南部同属北方文化带中部,白草坡墓葬所处地域与这里相邻,应存在文化因素相互借鉴的情形。因此,无论銮首刀脱胎于铃首刀还是三凸环首刀,都是在情理之中的。铃首刀与銮首刀的主要区别在于铃的放置和宽边的有无。铃首刀转变为銮首刀的过程就是将球铃扭转,再加上宽边及西周纹饰。这与有銎球铃器转变为銮铃的过程如出一辙韩金秋:《西周銮铃起源管窥》,《考古与文物》2012年6期,67~69、103页。

图1.26 铃首刀到銮铃首刀的转变过程

1. 鄂尔多斯 2. 法库湾柳 3. 白草坡M2∶38 4. 北窑M41∶3

(四)连柄刀对西周文化的影响

1. 环首刀

虽然商被周所灭,但环首刀在中原的发展进程却没有中断,被周文化继承了下来。

A型环首刀的形制与晚商AcⅡ式环首刀相似,时代前后衔接,应是晚商时期的AcⅡ式环首刀的继续发展。从Ⅰ式到Ⅳ式的演变规律是,刀背逐渐变得更为圆弧,刀柄部逐步变细,环首变大且趋于规整,Ⅲ式的形制已于东周环首削刀非常相似,这种刀是后者的前身。变化的递进关系清楚,它们应是一脉相承的。柄部的纹饰则基本都是弦纹。这种刀的发展贯穿于西周始终,是周文化中数量较大的一类刀。

B型环首刀与晚商AbⅡ式环首刀形制相同,时代也前后相继,为晚商AbⅡ式环首刀的发展形制。不过西周文化中这种环首刀仅发现于早期,没有更晚的形制,发现地点也仅限在前掌大,说明这种商式刀并没有在西周时持续发展下去。

C型环首刀最显著的特点是翘尖,西周的翘尖刀基本都是方环首的,圆环首的少见。这种刀的翘尖应影响到了方环首翘尖刀的产生。

2. 方环首刀

方环首刀是西周文化中新出现的一种刀,目前最早发现于西周中期,应源自环首刀。西周早期部分环首刀的圆环首已经有变方的趋势,如垣曲古城东关ⅠT43④∶1和天马曲村ⅡH201∶2。方环首刀的三种类型,均可在环首刀中找到源头,A、B型应源自环首刀AⅡ、AⅢ式,C型则应出自北方的翘尖环首刀。

A型分Ⅰ、Ⅱ两式,Ⅰ式刀背上凸较缓,近平,Ⅱ式则上凸成圆弧状,刀身形制与东周的削刀相似,两式应有前后发展关系。该型刀到东周时期还存在,如日照松竹出土者杨深富等:《山东日照市周代文化遗存》,《文物》1990年6期,77页,图一五,11。

B型未分式,形制变化不明显,存在于西周中晚期。

C型也有两式。Ⅰ式与Ⅱ式柄部都有弦纹,最显著的差异是柄身交界处从直角变成锐角,这与晚商时期B型环首刀Ⅱ式到Ⅲ式的演变相同,说明二者有相同的演变轨迹,CⅡ式是从CⅠ式发展而来的。

3. 半环首刀

AⅡ式半环首刀仍保留有凸背特征,但已经较为平缓,下栏消失,应是从AⅠ式半环首刀发展而来的。刀柄上的回纹为典型的中原纹饰,不见北方纹饰。AⅢ式刀身进一步发展为平直,刀身整体显得宽短。柄部虽然也是弦纹,但与AⅠ式半环首刀纹饰存在差异,前者为细凸弦纹,后者为凹弦纹。半环首也不如前两式刀的半环首规整。三式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递进演变关系,其演变趋势与晚商时期的环首刀大体类似。半环首刀的出土地点,一是前掌大,一是关中。前掌大半环首刀的形制与晚商同类器相似,应是山东地区商文化半环首刀的继续发展,同前掌大遗址的其他刀一样,也仅存在于西周早期,没有继续发展。关中地区的半环首刀的刀首则可能受到了石楼类型半环首刀的影响,刀身则完全不同。

4. 蘑菇首刀

西周文化中目前仅发现一件蘑菇首刀,其在文化因素构成上更多显示的是与晚商刀的相似性,而周文化因素则较少。刀柄上的数道弦纹,也见于西周各型连柄的刀柄上,是北方纹饰的一种,在晚商时期小屯M238的刀和保德类型的铃首短剑柄部都可见到,西周文化的刀柄纹饰当受此影响。有这种纹饰的环首刀在西周中、晚期仍然存在,已经成为周文化刀柄的主要纹饰之一。

5. 平首刀

两型平首刀Ⅰ式的刀身都是弓背,刃部与刀背平行,柄身交界为直角,与当时的蘑菇首刀、环首刀的刀身相同,而与北方刀、商式刀刀身不同,应是周文化的新创形制。空柄也为周文化首创。两型平首刀Ⅰ式与Ⅱ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刀背形态和柄部纹饰。刀背一为凸背、一为直背,与晚商、西周其他种类连柄刀式别演变相同,说明Ⅰ式与Ⅱ式存在先后演变关系;纹饰一为绳纹、一为中原式纹饰,则反映了中原因素对北方因素的取代。其演变过程与晚商、西周其他种类刀非常相似。

6. 銮首刀

銮首刀的铃不是北方典型的球铃,而是銮铃。一般认为銮铃是周文化中的特有器物,刀上饰夔纹也是周文化的常见现象。銮首刀是周文化在借鉴北方系青铜器基础上新创的刀,有强烈的周文化风格。

A型Ⅰ、Ⅱ式刀的銮首的演变规律为镂孔减少,铃部变得扁平,与銮铃的发展规律一致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一)》,文物出版社,2002年,217页。。这两件刀的年代跨越了西周早中期这里遵从报告的分期。,是西周刀的一种重要类型。

B型銮首刀仅有宝鸡石鼓山M3∶34一件,尺寸很小,可能为模型或者饰品一类,不过也提示我们西周早期还存在翘尖的銮首刀,这类刀有望在未来的考古中发现。与刀身、柄部的简略相比,銮首则较为精致,铃瓣很多,球体较圆,与最早阶段的銮铃相似,是銮铃刚从球铃转变时的形态。

C型銮首刀刀身与晚商晚期AbⅡ式环首刀相似,銮首则为西周文化因素,这种刀兼有晚商、西周两种风格。其出土地在山东前掌大,这里从晚商到西周虽朝代已更迭,但文化却一脉相承,西周时期的文化面貌与晚商时期基本没有差别,只是一些周文化典型器物的出现指明了时代已经步入西周,这些器物包括铜辖、銮铃等。銮首刀是周人的创造,这种器物在山东出现,可见当时这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已经与周文化核心区——关中、中原同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