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和早商时期
(一)连柄刀的发现和年代
目前发现的连柄刀可分为环首刀和非环首刀两种。
1. 环首刀
根据刀背形态差异,可分为3型。
A型 弓背刀。数量较少。根据柄部差异,又可分为2亚型。
Aa型 柄部中空,尚存泥范芯,剖面呈六边形,柄上排列数个镂孔,环首较圆,上部与刀柄平齐。目前仅发现2件,标本二里头1980ⅢM2∶3,刀背略弯,尖部圆钝略上扬,厚背略方,柄部弯曲,柄部两侧饰平行凸斜线,其中间每面有6个镂孔,通长26.2、刃长14.3厘米(图1.1,1),年代为二里头三期。标本任丘哑巴庄H76∶10,为残刀柄,饰成排乳钉纹和凸方格纹,残长6.8厘米(图1.1,2),年代为二里头三期。
Ab型 柄部为扁体,柄首呈扁环状。标本登封南洼04H120∶3,锋残,背部较厚,残长17、刀身宽1.9、柄宽1.4厘米,年代为二里头三期(图1.1,3)。
B型 直背刀。标本东下冯J2∶14,刃部呈三角形,刀锋残,柄有长方形镂孔一条,环首残,残长12.2厘米(图1.1,4),年代为二里岗下层一期。
C型 翘尖刀。标本台西T8∶66,刃与柄的长度几乎相等,柄有凹槽,刃与柄并无显著分界,通长11厘米(图1.1,5),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早段至殷墟一期之间。
郑州商城的一件车軎范C15T27②∶53为环首刀范改制而成,环首较为规整,刀身缺失,无法判定属于哪型(图1.1,9)。
2. 非环首刀
根据首部形态不同,可分为2型。
A型 圆饼首。标本盘龙城PLZM2∶6,刀锋圆钝略下垂,柄饰一排纵向“W”纹,柄部中间有一圆孔,圆孔外有镂空涡纹,长29.6厘米(图1.1,6),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早段。
B型 钩形首,与曲内戈的内部相似,刀身平直,刃的最宽处在刀身中部。标本盘龙城PYM7∶4,柄端为双线云纹,柄部饰凸弦纹、圆点纹和三角形镂孔,通长30.4厘米(图1.1,7),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晚段。标本郑州商城C9ZYM1∶3,柄饰双勾卷云雷纹,柄端向下弯曲部分雕饰卷云纹,通长17.9厘米(图1.1,8),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早段。
图1.1 夏到早商时期的连柄刀
1. 二里头1980ⅢM2∶3 2. 任丘哑巴庄H76∶10 3. 登封南洼04H120∶3 4. 东下冯J2∶14 5. 台西T8∶66 6. 盘龙城PLZM2∶6 7. 盘龙城PYM7∶4 8. 郑州商城C9ZYM1∶3 9. 郑州商城C15T27②∶53
(二)连柄刀在中原的分布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夏时期连柄刀在中原分布于豫西和冀中地区,分属于二里头文化(Aa、Ab型环首刀)和下七垣文化(Aa型环首刀)。早商时期连柄刀在中原分布于豫中(B型非环首刀)、晋南(B型环首刀)、冀中(C型环首刀)、江汉平原(B型非环首刀)等地区。
(三)连柄刀与北方文化的关系
Aa、Ab型环首刀的区别仅在于柄部是否为空心、是否有纹饰,刀的整体形制基本相同,二者应该是同源的,从青铜器发展的一般规律看,Ab型环首刀应该是原始形制,Aa型当由其发展而来。目前尚未发现与Aa型环首刀相似的刀,本书仅讨论Ab型环首刀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夏到早商时期,北方出土环首刀的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四坝文化、天山北路文化、齐家文化等。
天山北路文化(图1.2,1、2)、四坝文化(图1.2,3)中的Ab型环首刀数量较多,但两个文化距中原太过遥远,不存在直接往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山前遗址中曾出土过环首刀,惜资料未发表,形制细节无法确知。大坨头文化发现2件,一件为张营H105∶3,长15.9厘米(图1.2,5);一件为古冶T10②∶335,仅存柄部,残长7.2厘米(图1.2,6)。齐家文化的环首刀,采集于甘肃康乐商罐地遗址(图1.2,4)。这三件环首刀均为素面,刀柄扁平,与Ab型环首刀同类。
图1.2 夏到早商时期北方文化的环首刀
1、2、7、8.天山北路墓地 3. 玉门火烧沟 4. 康乐商罐地 5. 昌平张营H105∶3 6. 唐山古冶T10②∶335 9. 玉门火烧沟 10. 榆林火石梁 11. 大厂大坨头 12. 阜新西灰同
综合目前发现的北方地带夏代环首刀,从形制方面看,中原环首刀来源于齐家文化的可能性更大些。除了刀相似以外,齐家文化中还存在大量二里头文化因素,表明二者的文化往来十分密切。齐家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以陶盉最具代表性,可以分为三种:三袋足陶盉、假圈足陶盉、平底陶盉。三袋足封口盉在甘肃广河出土一件(图1.3,2),形制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同类器(图1.3,6)。假圈足陶盉出土于庄浪刘堡坪(图1.3,3)和广河齐家坪(图1.4,6)。刘堡坪陶盉与河南伊川南寨T85M26∶2极似(图1.3,7),而齐家坪陶盉则不然,其器表素面,形制与齐家文化的细颈壶相似,这件陶盉应该是在二里头陶盉的基础上融入了齐家文化因素的结合型器。在二里头文化中,假圈足陶盉只发现于二期,齐家文化的这种陶盉也应该是二里头文化二期传播过去的。平底陶盉出土于庄浪刘堡坪和积石山新庄坪等地(图1.4,5、4),数量似较前两种陶盉为多。从器形上看,器身与齐家文化粗矮的双大耳罐相同(图1.4,1~3),但口部和流部与三袋足封口盉相同,应为齐家文化将二里头文化陶盉改制而成,是具有齐家和二里头两种文化因素的融合型器物,所以这种陶盉的年代应晚于前两种陶盉。三种陶盉似乎暗示了齐家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借鉴经过了两个阶段:从直接吸收或模仿二里头文化的器物(三袋足陶盉和刘堡坪假圈足陶盉)到对其进行改造并创造出结合型陶盉(平底陶盉和齐家坪假圈足陶盉)。天水还出土了二里头文化的镶嵌绿松石的青铜牌饰(图1.3,1),其形状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相同(图1.3,5),但图案也有其自身特点,据张天恩先生研究,眉目以下图案与二里头文化牌饰相同,眉目以上图案则为羊首,为甘肃东部的齐家文化常见的器物纹饰母题,因此这件牌饰也是带有齐家文化因素和二里头文化因素的结合型器物。如果说个别二里头文化器物在这里出现可能是辗转流传的结果,那么结合型器物则表明了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陶盉属于礼器的一种,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也是礼器,这两种器物在齐家文化的出土,表明齐家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礼制的部分认同。只有礼器而缺乏日常用器,也反映了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往来的主体是社会上层而不是民间。两种器物的流传时间也较为久远,说明两种文化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到四期一直都十分密切。综合以上分析,齐家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都与礼器有关,是社会上层之间交往的表征,而这正是青铜冶铸技术交流的前提条件。因为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是“高科技”,只有掌握并可支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上层才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交流。
图1.3 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共有器类比较(根据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一文图十七改制)
1. 甘肃天水馆藏 2. 甘肃广河 3. 庄浪刘堡坪 4. 甘肃康乐商罐地 5. 二里头M4∶5 6. 二里头ⅣM18∶7 7. 河南伊川南寨T85M26∶2 8. 二里头1980ⅢM2∶3
图1.4 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和陶盉
1. 甘肃积石山新庄坪出土 2. 甘肃永靖大何庄M75∶1 3. 甘肃永靖张家嘴H39∶1 4. 甘肃积石山新庄坪出土 5. 甘肃庄浪刘堡坪出土 6. 甘肃广河齐家坪K5427
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距离遥远,单凭几种器物不足以揭示它们往来的具体过程。但它们的交往也不是毫无线索,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形成之初,就对西方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它首先向晋南进军,并与新石器晚期三里桥文化的余绪结合产生出东下冯文化,之后和东下冯文化一道将客省庄文化向西、北驱赶,引发了关中和陇东考古学文化格局变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此过程中,二里头文化可能西进到甘肃东部与齐家文化直接接触。也有可能二里头文化通过客省庄文化与齐家文化间接交往,客省庄文化和东下冯文化中也出土有袋足封口盉,这样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封口盉就可以联系起来。总之,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与夏代之初二里头文化的西进运动有关,之后两地的联系也没有中断,天水铜牌饰就是证明。由于材料限制,目前尚不能对两种文化联系的细节作出阐述。
目前尚未在北方文化中发现Aa型环首刀,不过,哑巴庄H76∶10环首刀柄的粟点纹可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关。哑巴庄H76∶10的粟点纹(简报称为“乳钉纹”)在中原文化中找不到源头,却与大甸子墓葬出土的中原式陶鬶上的纹饰(小泥饼)相似。据林沄先生研究,后者可能与安德罗诺沃文化陶器上的纹饰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其与白金宝文化的陶器纹饰更为接近。无论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哑巴庄H76∶10的粟点纹是北方文化纹饰的一种。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其本身就来源于后岗二期文化,也与同时期的二里头文化存在往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可以发现二里头文化的鬶、角等礼器。既然二里头文化的礼器能传播到夏家店下层文化,那么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纹饰也同样有可能传播到中原(哑巴庄)。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兽面纹饰也被认为是中原青铜礼器上兽面纹的源头,中原借鉴夏家店下层文化纹饰的种类和规模应超乎我们目前的想象。
C型环首刀最显著的特点是翘尖,刀身略呈S型,以台西T8∶33最为完整,为采集品,根据台西遗址的年代,最早不过二里岗上层早段,最晚不过殷墟一期。这是目前中原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翘尖环首刀。天山北路文化(图1.2,7、8)、四坝文化(图1.2,9)、陕北(图1.2,10)、大坨头文化(图1.2,11)、夏家店下层文化(图1.2,12)均有这种刀,年代早于台西。这种刀的源头当在北方地带。台西类型是早商文化为了拱卫中原并向北扩张的一个据点,出土有较多北方系青铜器。除了C型环首刀外,还有乳钉纹铁刃铜钺、兽首匕、有銎镞等,相似的器物在北方地带广泛存在,但无法确定其具体来源,但根据台西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源于北方地带东部的可能性更大些,那里主要有大坨头文化、围坊三期文化、燕山南北青铜器E群等。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对外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在北方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黄河河谷向晋陕高原和内蒙古中南部行进。东路从台西出发,向北越过了拒马河,影响到冀北的大部分区域,又进而影响昌平、平谷,甚至在朝阳和辽东地区也发现了早商铜器。商文化的影响之所以能深入北方腹地,与台西这个战略据点的设置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据点,商文化才能够多次并以较大的规模对北方施加影响,并使得诸如C型环首刀等北方系青铜器流入中原。
(四)连柄刀对夏文化和早商文化的影响
首先看环首刀。林沄先生在1982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二里头1980ⅢM2∶3有“北方特色”(图1.3,8)。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又根据四坝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新发现的同类型刀,使这种推论成为结论。这个结论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本书亦从之。不过,北方地带尚未发现柄部空心的刀,Aa型刀在中原文化中显得较为突兀,以二里头1980ⅢM2∶3为例,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它是一件造型精美的刀。柄部有斜向的镂孔,与同时期北方地带的素面柄部相比显得较为“奢华”,遑论中原短茎刀。其合金比例也使其本来的色调更接近于金黄色,足见其“雍容华贵”。
2. 它是一件高水平的青铜铸造杰作。其合金成分中铜含量为82.3%,锡的含量为15.4%,铅的含量为1.3%,这个比例可使其强度达到最佳。
3. 它不是日常使用的寻常器物。环首部还保留有泥范芯,虽然泥范芯有较高强度,但如果经常使用,环首内的范芯不可能保留得如此完整。此外,刀刃也基本没有大的磨损。
4. 它出土于高级墓葬中。该墓葬的葬具为漆棺,出土有礼器,包括2件铜爵和1件玉圭,为迄今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
从这些迹象分析,二里头1980ⅢM2∶3不是寻常的刀,而是一件有特殊意义的器物。有学者认为这件刀是二里头文化制造的,也有学者认为是从西北输入的。三代的中原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总是应用在礼器和兵器的制造上,似乎没有必要不惜工本使用复杂的内范工艺制作北方刀,而且又制作得如此造型优美、配比科学,高超的冶铸工艺远远超出其同时的其他器物,较更晚的二里头四期器物也毫不逊色。而反观北方地带,在晚商西周时,青铜冶铸的主要器类为工具、兵器,特别是连柄刀,其形制之多样、纹饰之丰富、铸造之精良堪称一绝。因此,二里头1980ⅢM2∶3从北方输入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在中原发现的A型刀仅此3件,都属于二里头三期。Aa型刀分属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相隔数百公里,形制却高度一致,值得深思。无论是中原仿制的,还是从北方输入的,至少说明在二里头三期,柄部剖面为六边形、中空、有镂孔的环首刀被中原文化广为接纳。如果说Aa型环首刀可能是一种稀罕物而被随葬,那么Ab型刀没有纹饰,出土于灰坑中,伴出品也都是随意抛弃之物,应是寻常使用的器物,这是首次在中原发现实用的环首刀,形制还有浓厚的北方色彩。两种刀的出土地,一个在偃师,一个在登封,意味着A型刀影响的地域都在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内。目前尚未发现二里头四期的连柄刀,也未发现受连柄刀影响的其他器物,二里头文化晚期各个遗址中发现的刀仍然是三角形的短茎刀,因此连柄刀对夏时期中原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早商早期,中原的刀仍以传统的扁茎刀为主,但B型环首刀已经出现,如东下冯J2∶14,柄部仍有镂孔,与二里头三期刀柄部的镂孔遥相呼应,刀身则与中原的扁茎刀相仿,是中原制作器物,说明商文化已经开始仿制北方式的环首连柄刀,仿制的原型应该就是夏时期的A型环首刀,北方的环首刀对中原刀的影响当发轫于二里头三期。
目前发现的夏到早商时期的C型环首刀仅台西T8∶33一件,无法判定其对中原的影响。晚商时期殷墟发现较多此类刀,可能是当时随北方战俘来到中原的,与台西T8∶33应无直接关联。
然后再看非环首刀。A型刀的柄部为圆饼状,相当于把环首中间堵上,但其柄部的几何纹则不是中原纹饰,类似纹饰也见于天山北路和石楼褚家峪的刀柄部,显然是受后者影响的结果。B型刀柄部的形制,应是对曲内戈内部的仿造。在纹饰上,郑州商城C9ZYM1∶3饰夔龙纹,为典型的商式作风,而盘龙城PYM7∶4的纹饰为几何形纹饰,在北方式刀、短剑的柄部常见。可见,早商时期的非环首刀受北方影响的部分主要是柄部纹饰。刀身则应继承了自二里岗下层时期以北方的连柄刀改造中原式刀的做法,毕竟连柄刀在使用上要比需另外加柄的短茎刀便利。这两种连柄刀的先后出现改变了中原式刀的安柄方式,从此不需另外加装木片或者骨片的刀开始在中原文化中发展起来,而中原土著的短茎刀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总体而言,较之夏时期毫无中原风格的连柄刀,早商时期的刀已带有明显的商文化风格。如果说前者是单纯而高水平的模仿,那么后者则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化特色,从而形成了有中原特色的连柄刀,开创了中原自己的连柄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