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四维、八德
开宗明义,四维、八德是中国人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自然是有原因的。
四维
四维,即四种维系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准绳、纲纪,最早是由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管子·牧民·四维》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国颂》又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大纲纪,如果这四大纲纪得不到贯彻执行,国家就会面临巨大灾难,甚至会亡国。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特别提到了四维说。
四维中的“礼”和“义”,在前文和接下来都有阐述。此处重点阐述一下“廉”和“耻”。
廉 是正直,品行方正,光明正大,是廉洁自律,也是不骄奢、不贪婪,不掩盖一切丑恶和罪恶。我们经常听到“官员要廉洁自律”这句话,事实上,不仅官员要做到廉洁自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比如,教师就应该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廉洁从教,不收取学生家长的金钱和礼物,拒绝学生家长宴请,不利用职务之便请家长办事。要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赌博,不进入有损教师形象的娱乐场所;讲文明,不说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和事,自觉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不做有偿家教,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乱收费,不随意给学生征订教辅资料;自觉接受监督,坚守人民教师的道德准则。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廉洁从教,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才能让自己心安,才能睡得着觉,才能真正“桃李满天下”!
耻 是知耻,知道耻辱,有一颗羞耻之心,不纵容自己与他人的邪恶、罪恶。凡是不合“道”、不合“理”、违背天地良心的事,坚决不去做。人如果无耻,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知耻,其实也是自尊、自重的表现。
遗憾的是,今天一些人已经没有知耻心了,做一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错乱了,这实在是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中庸》言:“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讲,一个人如果好学,就离智者不远了;如果能把所学都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就离仁者不远了;如果能够知道羞耻,那就离勇者不远了。这讲的是修身之道,更是人生的智慧。
对于国家而言,礼义廉耻非常重要,对于个人而言,礼义廉耻同样重要,教师要时刻将礼义廉耻放在心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八德
八德即中华文化倡导的八种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核心、最根本、最精髓的文化创造。八德思想,历经几千年凝结与沉淀,深深影响了中华儿女,其价值在今天也应得到重视。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2014年10月25日,时任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这里,王岐山书记也提到了八德,而且说八德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八德思想,历史悠久。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就提到了九德,即贤人所具备的九种好品格——“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宽厚而庄重,温和有主见,讲原则又谦逊有礼,聪明能干又敬业,善变通又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在总结先贤论述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继续将这一概念拓展提升,如管子倡导四维说——礼义廉耻,这是八德中的四德;孟子也提出了四端说——仁义礼智;战国时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六德说——圣智仁义忠信。无论是四维、四端还是六德,都是早期古圣先贤探讨的重要话题,虽然角度不同,却都在为八德的出现作准备。至北宋真宗时期,学者已开始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连用,称为八德,也有八行或八端之称,可以看作八德说的形成。
因为前面四维中,已经对八德中的后四德——礼义廉耻作过阐述,此处仅就前四德——孝悌忠信作阐述。
孝 是中华五千年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百善孝为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与做人法则。从孝道的沿袭发展来看,孝道自古就有,据记载,从虞舜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重视孝道了,尧帝之所以愿意禅位于虞舜,与他恪守孝道颇有关系。孝道在中国是最被看重的美德。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正是为这种美德教育而作的伦理学著作。
来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耂”,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在“老”身边,背着“老”一代。可见,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就是孝。“孝”字还说明,上下两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孝”字?因为它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也都重点提到了“孝”,比如《三字经》中的“首孝悌,次见闻”,说的也是做人为学的次第。《弟子规》开篇第一件事,就是教人学孝。孝,是首要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想学习孝道,《弟子规》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其中只用56句话168个字,就将一个人该如何表现孝道讲述得清清楚楚。这些行为,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困难,前提是要有真心。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第五集“报得三春晖”,在节目最后,全体人员诵读了《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两部分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足见《弟子规》的教育价值。
重视孝道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抓住根本的教育。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一定要从孝道教起。一个有孝心的学生,一定会努力学习,积极生活,以后也会认真工作,拥有美好的人生,因为他知道“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孝心,培养学生的孝心,这是最根本的教育。
行孝,不能离开敬,要从内心恭敬父母。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如果只是给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总而言之,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只有深入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只有切实力行,才能真正受益。
悌 即哥哥姐姐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哥哥姐姐,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因为没必要的事伤害了手足之情。
为人师者要做到“悌”,还要教学生学会“悌”。即使现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悌”也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不会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他会跟亲戚家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相处,也会跟社区里的孩子相处,还会跟幼儿园、学校的孩子相处。如果我们把“悌道”教给孩子,孩子就不会轻易与他人闹矛盾,就会比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喜爱。孩子长大后,还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如果能够懂得“悌”,自然会跟同事和睦相处,得到同事、领导的认可……可见,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悌道”,做老师、做父母的都会很省心。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以说,一个家族想要兴旺发达,一定离不开“孝”与“悌”,学“悌道”,势在必行。
忠 即忠于职守。每个人都应该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要素之一。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尽忠,要忠于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职责。
信 在前面五常中已阐述过,此处再简要作一下延伸解读。信,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左边是“亻”,后边是“言”,即“人言为信”。《说文解字》中解释:“信,诚也,从人言。”即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不可以说一些欺骗他人的话。
古人曾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诚信关乎一个人的未来。所以,只要开口说话,就要讲信用,要把自己说出口的话放在心上,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
信,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主要意思是诚信,言而有信。对一个人来说,“信”非常重要,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张行走于社会的超级“通行证”,讲信用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另外也要注意,不轻易许诺,可一旦答应了,就要将事情做完做好。当然,遇到特殊情况,还需要懂得权变。也就是说,合乎义,就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合乎义,就可以如孟子所言,“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递进关系。比如,孝悌忠信,可视作第一个层面,即内在修为,重在诚意正心;礼义廉耻,可视作第二个层面,即修为外化,重在齐家治国。这八德中,孝和悌、忠和信、礼和义、廉和耻,意义也是相近的,所以也可以组成四组概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同样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其实,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忠孝信义、仁爱和平,除去重复内容,综合在一起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人的基础教育内容。古代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教学,正如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每位教师都应该用心学习这部经典,透彻解读,学以致用)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如此,学校、家庭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不能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就会不明真理,难具智慧。
古圣先贤教学的总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讲的内容都没有离开这十二个字的范畴。中国几千年的教学传承的就是这十二个字的内容。
这十二个字就像十二层大楼,第一、二层是孝悌,是根基、源头,最高层是和平。这十二个字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经典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爱。爱是智慧,是理性,是性德的核心,一切贤德都从这里发源、光大。这十二个字,每个字都是爱的拓展和延伸。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明白这个道理,才会真正懂得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