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始于博学,终以精约——由博返约
孔子勤奋好学,“每事问”“无常师”,不管多小的问题,只要是自己不懂的,他都会主动询问,这无疑就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博学的人。他在教学过程中,更是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
但是,博学并不是随随便便学一学就算了,孔子强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献,又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学习者在“礼”的约束下进行广泛学习,所学自然不会背离道统,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曾子曾说:“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这可以看作孔子思想的延续,意思是,讲话一定要有主张,行动一定要遵循规则,亲近别人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知道很多却不亲近贤师,学习很广却不讲究方法,兴趣众多却没有坚定的志向,这都不是君子应有的作为。荀子也说过一句几乎完全一样的话:“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说的就是由博返约、以约驭博的道理。
孟子也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他说:“博学而能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也就是说,不仅要博学,还要善于由博返约,这是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
在《进学解》中,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他也强调精约,要求“提其要”“钓其玄”,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进学,才可以达到“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教学效果。
苏轼也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端事,这是磨砺成长的必要途径。“约取”,即将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吸收内化,这是掌握学问的重要方法。厚积薄发,也是一样的道理。总之,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求得真学问,就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博中求专精。
可见,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博学”,同时也要求以“精约”去驾驭广博的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最终的目的。博是约的基础,约是博的进阶。
今天,学生知识面一定要广,但也不能杂乱无章。“博学”自然是获取更多具体的知识,“返约”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形成基本的原理以及观点,也就是把握知识的核心。识多、思路广,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能够左右逢源,也就能“一以贯之”了。
由博返约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师要想把知识的重点难点、道理的内涵关键等讲清楚,就需要在汲取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提取精华。由博返约,值得教师用心体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