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脉动:能源革命改变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被改变的历史

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但让这个地方成为我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也由此改写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结束了我国的油荒历史。

《大庆油田大事记》是从1958年开始记录的,它起始于邓小平的一个批示。1958年2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关于寻找石油的汇报之后说:“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虑……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

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刚刚起步的国民经济对石油资源供应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下了大力气寻找石油资源,但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甘肃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这3个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沟、圣灯山2个气田,全国只有8台破旧的钻机和52口油井。

石油勘探界有句名言:“油田首先是存在于勘探家的脑子里。”意思是说,先要相信地底下有油,才能真正找到油。这并非唯心主义的论调,而是石油勘探必须基于对地质油藏理论的科学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所作为。我国一度被认为是“贫油国”,不但外国人这么认为,当时我国的地质学家们也大多持这种观点。20世纪50年代之前流行的地质理论认为:油气是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尸体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气田只能在海相地层中找到。而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恰恰属于陆相地层,所以当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油气储藏相当贫瘠。

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一个事实是,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就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侵略我国东北,其侵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找石油,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也未在我国的土地上找到石油。

与众人的观点不同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和黄汲清则坚信我国辽阔的土地下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李四光是新中国的首任地质部部长,他根据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划定了一个大的区域。1953年底,他向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等领导人汇报:“我国油气资源蕴藏量丰富。”这给了高层决策者很大的希望。黄汲清则提出了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大庆油田被发现了。

信心和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的前夕,勘探队发现了大油田。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兴奋之余,提议将油田所在地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参见网易号“矿材网”2019年3月12日的文章《新中国第一油田——大庆油田的前世今生》。接下来,石油工业部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当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听说松辽出油的大同镇改叫“大庆”时,高兴地说:“好啊!大庆好啊!以后我们要把这个名字标在地图上!”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小档案

日本人“错失”大庆油田

1928年初,各方盛传在我国东北发现了出产石油的迹象,于是日本人想要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29年春,日本人与苏联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20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无功而返。

1930年4月,经过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托里斯基(美籍苏裔)的指点,日本人新带国太郎一行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第二次寻找石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化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沥青。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更加明目张胆。有一个名为“满铁调查部”的机构,它的探矿队就像过篦子一样在东北大地上肆无忌惮地寻找战略资源,石油是其主要目标。根据所谓的“海底腐泥起源说”,日本将找油重点放在了辽宁南部地区,原因是那里比较靠近海边。因当时的钻探技术能达到的深度不够,日本人并未发现位于此地的辽河油田。

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构造,理论上是“贫油”地区,故不是日本人找油的重点地段。后来,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