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服的历史沿革
1.原始服饰时期
上述制服的定义无疑都是对现代意义上的制服所做的定义,以及对制服意义、功能等的说明。说起制服,一般都认为它是出现于近代,形成于现代,完善于当代。但这明显忽略了古代甚至远古时代那些表象上也是统一的先民的服饰。日本制服史研究专家、书志学家太田临一郎对日本制服的研究就是从古代开始,而《日本服装史》更是从兽皮时代开始说起。
日本服饰研究专家们说,据考古发现,在5万年前日本列岛上就有了原住民,他们认为那应该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了,而且他们还根据当时列岛的气候断言,那些原住民在当时一定是有衣服穿的,估计是“兽皮”。兽皮一穿数万年,但那毕竟不是衣服,因此,日本人还是不得不承认日本真正的服装史实际上是从有了编织物的绳文时代开始的,也就是说,日本人穿衣服的历史距今应该有一万几千年了。
从出现编织物开始,到现代为止,日本人把他们的服装史大致分为7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原始服饰时期,具体年限为从绳文时代(距今12000年左右—公元前3世纪)到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前后)的1万年左右。绳文初期到中期还只是把草、树皮等编织成衣裙,而据说到了绳文末期,当时的绳文人就已经有能力把麻、楮、草皮及树皮等的纤维抽出织布做衣了。到了弥生时代,由大陆传来了养蚕技术,因此,当时的部落酋长等上层人已经穿上了由蚕丝织就的绢制衣物。这就是从弥生时代开始穿着的“贯头衣”了。日本学者猪熊兼繁在《古代的服饰》中指出:“所谓贯头衣,就是在一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条直缝,将头从这条缝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也有资料说,最早的和服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去,然后用带子系住两腋下的布料,再配上类似围裙的下装而成。据说这还是古时女性比较讲究的穿法,男性只能穿一种称作“横幅”的麻布片,实际上就是把一块麻布斜裹在身上而已。可以想象得到,在那时不可能有什么鲜艳的彩色服饰存在,基本上男女都是统一的单色调服饰,区别只在于男横裹、女贯头罢了。
2.胡服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胡服”时期,即从古坟时代(公元300—600年)开始到白凤时代(645—710年)前期为止。在这一时期,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中央集权国家诞生,佛教也已传入。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日本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变革最显著的时期。从服饰来看,日本迎来了服饰大发展时期,中国北部游牧民族的窄形上衣和裈(裤子)及裳(裙子)等服装也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成为当时日本上层人士日常穿着的服饰。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日本的服装有大发展,是因为相比于贯头衣时期,日本男子不仅穿上了倭文布制的衣服,有了“胸钮”(类似于旗袍的盘扣),而且还穿上了“袴”(裤)、皮履(皮鞋)。据《古事记》记载,讲究的人还戴上了手环、手珠等。日本人称这类衣服为胡服,胡服是骑马民族的服饰,穿着这种衣服骑着马跑得快,不仅跑到了中国、朝鲜、日本,还跑到了欧洲。而现代欧洲人经过考证,认为今天欧洲人的衣服起源也是这种胡服。
古坟时期衣装
那么,那时的倭女们穿什么呢?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内容以及古坟遗物“埴轮”(指古坟周遭围着的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殉葬用的土制筒状人偶被称为“埴轮”)的对照,日本人还原了当时女子的服饰。以日本历史神话中的第一代脱衣舞神天宇受卖命为例,她的衣着有衣有“裳”(指裙子),肩披“领巾”(披肩),还有斜跨肩上的窄布条,腰系倭文布的带子,脖挂颈珠,腕带手珠,一头瀑布般的长长直发上,戴着冬青卫矛制作的遮阳头环,手持一枝青葱竹叶。日本人从《古事记》的记载中还还原出当时巫女的样子,她们一般穿着带有胸钮的上衣,也穿“裳”(裙子),腰间围着带倭文布腰带,不同于天宇受卖命的是巫女把那条窄窄的带子斜挎整个上半身,而且带子很宽,日本人考证,其起源就是弥生时期的“横幅”。巫女不仅戴颈珠,还戴“耳轮”(耳环)。综合一下舞神和巫女的服饰,我们大体上也就能想象出当时一般日本女子的装扮,整体上来讲也都差不多,同样给人一种不是制服的统一服装之感。
日本人挖古坟,从古坟里还挖出了当时武士用的“短甲”(只有上半身的盔甲),日本古时称这种短甲为“伽和罗”(音近“卡瓦拉”,指“瓦”。在梵语中有保护房屋的意思),它是由铁片、组钮以皮革连接起来用以保护上半身的瓦状护甲。这种护甲看似简单,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头盔、颈铠、肩铠、龙手等一应俱全。再配以大刀、短刀、弓箭及护手,一位英武的日本武士形象就跃跃欲出了。同样,武士们的装束基本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又有何理由说这不是军队制服的雏形呢?
古坟时代末期,佛教也已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不管今天日本的佛门弟子如何“妻带肉食”(娶妻吃肉),饮酒作乐,但那时的佛门弟子的信仰还是很虔诚的。当然,佛门弟子的服饰也是统一的和尚服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和尚制服了吧。
天宇受卖命
总之,整个古坟时期,一直到白凤时代前期为止,可以说是日本服饰走向灿烂、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3.唐风化时期
天皇唐风装
这一时期具体指的是从白凤时代后期到平安时代前期的大约200年左右的时间,中间包括奈良时代(710—794年)。公元630年(舒明天皇二年),天皇向大唐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宗教文化等,当然,遣唐期间,使者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大唐的服饰,艳羡之余禁不住仿效起来,并把此风带回了日本。于是,舒明天皇派出的遣唐使在学习了大唐的服饰后,开始推动日本服饰的唐风化。不过,这在舒明天皇时期还属小打小闹的范围,真正推动日本服饰全面唐风化的应该是天武天皇(631?—686年)。《日本书纪》记载,在天武天皇五年(676年),天皇就赐给皇子及一定级别的大夫们唐风衣、袴等。而到了天武十一年(682年),以位冠区分品级的制度正式停止,相承80年的“冠位十二阶”制度被全面废止了,实现了从发型到服饰的全面唐风化。天武十四年(685年),还制定了新的爵位制,与其相配套,官员的“朝服”(制服)颜色也相应地重新制定。值得一提的是,据《日本服饰史》记载,这次定朝服颜色,皇族服饰使用的“朱花”(朱红色)和朝臣使用的“蒲萄”(日本“葡萄”的古写法,指紫色)都非唐制,而是属于日本独有的公服(公家制服)颜色。也就是说,在天武朝,日本已经有了服饰国风化的趋势。718年(养老二年),《养老律令·衣服令》颁布,全面制定了皇族及诸臣的礼服、朝服和制服,具体到牙笏等配饰,基本上都是仿唐风。如果能看到那时候的日本天皇早朝,估计也就是大唐太极宫的缩影。皇族和朝臣都穿唐装了,天皇更得穿不一般的天皇唐装。于是,据《续日本纪》记载,天平四年(732年),当时的圣武天皇正月在“大极殿”接受群臣朝贺时第一次穿上了“冕服”,这件“冕服”乃学自大唐的“衮冕十二章”。皇上有了新衣,而且是很威风的新衣,自此代代相传,各代天皇爱不释“身”,这一穿就穿到了江户末期。而到了奈良中期,更是不得了,不只衣服,连发型到鞋子都完全唐化,平安京则是大唐都城长安的缩小版,如果那时来到日本都城平安京,相信就像是走进了长安城。日本人说,在当时的京城,不仅建筑是唐风,就连街上的行人也都穿着当时的大唐装,只是普通庶民没有什么绢布制衣,而是根据养老时期的《杂令》,全国庶民一片“麻”(麻衣)而已,看上去就也有那么点制服的意思了。
4.国风化时期
公元894年(宽平六年),宇多天皇在菅原道真的建议下废除了遣唐使制度,之后,从平安中期到平安后期,日本就一直致力于把唐风文化转化为日本国风文化,比如平假名、片假名就是那时创造出来的,包括皇家寝殿在内的日本建筑也都开始融入日本元素走向国风化。当然,衣服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日本贵族男性一直穿着的是唐风束带。束带是自日本平安时代以后,天皇之下的“公家”(贵族、官员的统称)所穿的一种礼装。之后,在国风化的影响下,束带全部变肥加长,形成一种整体宽松的感觉,开始渐渐有别于唐装。当时的贵族女性,平时一般穿一种叫做“袿”的着物(和服的一种),可以只穿一件,也可以几件套起来穿,只穿一件时叫“小袿”,几件套起来穿时则称“重袿”。遇到需要穿仪礼装的时候,则在“袿”的外面再穿一件唐衣和裙装,当然是稍作改动了的所谓国风化的礼服。
5.武家服装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共约400年时间(1192—1573年)。随着武家政权的诞生,成为政治中枢的武家贵族们在平安时代就一直穿下来的“狩衣”和“水干”成了武家的公服。狩衣本来是在打猎时所穿的运动服装,袖子跟衣服的本体没有完全缝合,就是为了方便运动。而且狩衣的着装方式也较其他的服装简单。狩衣到了镰仓时代,还成了祭典中神职人员穿着的服装。水干与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着装。与狩衣的式样不同,水干在前、后身的缝合、连接处,都以“菊缀”进行加固。另外,水干没有狩衣的颈扣,而是以细带接系领口。后来,水干又逐渐成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装,再后来还成了礼服的一种。女性神职人员有时也穿着没有菊缀的水干。水干也是平安和镰仓时代的平民服装,不过,与贵族、武士不同的是,平民穿着的水干上,通常都会省略菊缀。后来,随着武家政权的巩固,一种称作“垂领”的直垂形式的衣服又成了武家的公服。这种公服没有袖子,是由“肩衣”(类似于中国古时候的披肩)和裤裙组成的,被誉为战国时期的“重宝”。到了江户时代,这套装饰就已经定型为一种相当讲究的“裃”(日语读音KAMISIMOかみしも,是一种上下身礼服)了。而可怜的“公家”因武家政权不重视他们,所以在武家政权漫长的执政时期内,他们还是一直穿着平安时代的官服,就像今天的银座大街突然跑出了堂吉诃德一般,看着滑稽又寒酸。
国风化文武官服
6.庶民服饰时期
庶民服饰
日本服饰研究部门把从织丰(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代开始到整个江户时代的大约300年(16世纪中—1868年)划为庶民服饰时期。这一时期武家的服饰出现了简素化倾向,即不再像平安时代那样穿好多层衣服,而是少掉了外面的几层,这样,本来穿在里层的“小袖”就变成外衣了。在武家的统治下,当时的部分町人(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对城市居民的一种称呼,主要包括商人,也有一部分人是工匠或手工业者)虽然在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下是最低的两级,但是凭着商业买卖以及独有的工作技能,他们的财力甚至比武士阶层的大名还要雄厚。有了钱就难免有点小任性,因此就出现了一些模仿武家打扮的町人,针对此,幕府也出台了种种禁令,但效果甚微。尤其是到了江户中期以后,不但禁令无效,甚至已经发展为由这些町人带领时装新潮流了。所谓的新潮流其实不过是把平安时代穿在里层的“小袖”直接当外衣穿罢了,当然也有一些小改动。“小袖”之说本产生于由公家掌权的平安时代,是指日本传统的衣装,也可看作是和服的前身,袖口宽大的称为“大袖”,袖口窄小的则称为“小袖”。大袖飘飘之下,就有点冷,因此,小袖是当时的贵族们穿在里层作为防寒服的。在江户中期的时候,基本上已是武家、庶民皆穿“小袖”了,而且还加入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使得这种新式和服外衣变得生动起来。据说当时的江户最时髦的穿着就是这种色彩美丽、图案鲜明的束带式和服了。这也可以算成是“小袖”和服发展的全盛时期吧。这种式样的和服,与今天的日本和服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可以说,从桃山时代、江户时代前期、江户时代中期再到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和服“小袖”经历了发展完善的整个过程。
7.洋风化时期
洋风化时期是指从明治维新直到当代的这段时间,时间跨度大约150年。明治初期,受欧美文化冲击,在政府主导下,尤其是在以天皇为首的皇室服饰率先西洋化后,整个日本开始了急速的服饰洋风化。军人、警察、官吏陆续制定西洋式制服,可以说是从国家体制的中枢部开始推进服饰西洋化。接下来,国营、民营公司的职员也开始实施制服制度,不过这时公司职员只是上班时候穿洋服,回到家后还是喜欢换上宽大舒适的和服,享受居家的时光。这一时期也被现在的白领们誉为日本史上男人的“和洋二重生活时期”。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军的经历,日本男人开始真正适应了洋服(军服),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止军人,连普通日本国民也换上了所谓的“国民服”(准军服)。自此,穿洋服在日本人看来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整个日本彻底接受了洋服。同时,当时流行的“鹿鸣馆文化”也使得日本女性开始接受洋服,而同样是因为二战,日本女性也穿上了由和服改制的筒袖(窄袖和服)与“灯笼裤”服。从此,日本女性也开始适应了这种洋服。战后,受占领国美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无论男女都渐渐适应了以洋服为主的服装生活。到今天,可以说日本在表面上已经完全是一个西洋化的服饰社会了,甚至都“洋”过了欧美,以至让全世界在某些时装上都以日本为标准,向日本流行服装元素看齐。而传统和服或许只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点缀而存在了。
洋风化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