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武家制服与武士制服
武家最早是指镰仓幕府时设置在京都的官职“六波罗探题”。承久三年(1221年)的承久之乱后,幕府将军废除京都守护,于京都六原六波罗蜜寺的南北各设一个管理京都政务的机关,原本称为“六波罗”,镰仓时代末期加上佛教式“探题”的雅号,变成“六波罗探题”。具体负责护卫、监视朝廷、统辖西国的御家人(御家人,指日本镰仓时代“与幕府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因此历来皆由掌握幕府实权的北条家指派族中才俊出任。
室町时代(含战国)时,有资格继承将军职务的家族(如今川家)被称为武家。到江户时代,则演变为大名(诸侯)及幕府的员外官(律令定员以外)、“从五位下”以上的旗本。直至平安时代,一直是贵族阶层引领古代日本服饰的风骚,但到了中世的武家时代,武士阶级兴起,武士阶级的服装也开始贵族化了,甚至开始影响贵族服装。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这一时期的武士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但从镰仓幕府时期到室町幕府时期,一般士兵主要穿简易和服以及甲胄,只有将军、大名等被尊为武家的人才有资格穿着讲究的衣冠束带、直衣狩衣等。1395年(应永三年),足利义满订立武家礼法。此后,方袖羽织、大口袴成为武士朝服,中衣则为白无垢,夏天用白练,后来又称作裃。其中的长裃是江户时代高级武家的礼装,也称为肩衣袴。武家妇人则穿一种叫打挂的服饰,也称为搔取,是武家妇人特有的仪式礼装,少壮服为红色,老者服为杂色。礼仪发式则为环髻。侯国夫人婚服则为白无垢。
1635年(宽永十二年),武家法度规定年轻武士不得穿着纱绫、缩缅、平缟、羽二重、绢绸、木棉以外的衣料。德川幕府规定诸大夫(武家从五位上)穿大纹风折乌帽子,侍从以上穿直垂。文久时代《诸家扈从着服达》规定士族礼服为羽织小袴,婚礼仪式服为纱小袖、服纱袷帷子。直垂的直领表衣后来演变为羽织。当时幕府还禁止平民穿武士服“纹付羽织袴”。明治维新以后,平民才有了取姓氏、乘马以及穿纹付羽织袴的权利。
可见,真正让武家服、武士服得到发展的是江户幕府时期,尤其是第二代幕府将军德川秀忠在庆长二十年(1615年)于伏见城发布了《武家诸法度》,其中规定“衣装的等级不可混杂。白绫是给公卿(三位)以上;白小袖是给诸大夫(五位)以上,不可胡乱穿着紫袷、紫里、练及无纹的小袖,禁止家中的下级武士穿着绫罗和有锦的刺绣服饰”等。此法度颁布后,武家制服被层层细化,将军、大名在盛大场合须穿何种制服都有了明确规定。比如,元日接受诸臣拜贺新年时,将军要穿直衣,侍从等须穿直垂,四位要着狩衣,五位的诸大夫则穿大纹服等。元旦第二日、第三日,将军与臣属又皆须换穿不同制式、颜色的各种礼服。
江户德川幕府后期的武士服装主要由羽织、直垂以及袴组成。羽织,可以理解为外套,能配合直垂、白无垢、长着、小袖等任意服饰。羽织的款式有很多,比如十德羽织、黑纹附羽织等,其功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衣或风衣。戴上盔甲、上战场时穿的羽织,叫阵羽织。直垂是平安时代武家男性的正装礼服,属于仿贵族服饰的一种,材料为绢(丝绸)等。直垂可以单指直垂上衣,也可指直垂套装,一般要配合乌帽子(乌帽子是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黑色礼帽,乌帽子越高表示等级越高。公家通常戴的帽子叫“立乌帽子”。此外还有风折乌帽子、侍乌帽子、印立乌帽子等)。服饰前面的胸纽等都要齐整,还要配一把扇子,这也是区分直垂和其他服饰的重要配饰。袴,其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裙裤,分很多种,有神官、巫女的袴,祭典、歌舞伎的袴等。武士的袴一般来说称为马乘袴。日本武士穿的袴很讲究,袴有前五后二共七条折痕,前面五条折痕代表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象征五常的“仁、义、礼、智、信”,是武士要恪守的伦理道德准则。后面两条折痕,代表天地、阴阳和忠孝。日本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把肩衣与袴连接起来的衣装,叫做裃,看上去像连衣裙裤,当时是织田信长般的人物才能穿的衣服,到了江户幕府时期,这种裃却成了幕府公人(指公务员)的标配服饰。
武家服饰
武家服和武士服其实还是和服的变种。室町幕府时期,为了区别皇室和文官的“公家着物”,武家执行公事时穿的服饰被称为“武家着物”,这种称法一直用到江户幕府时代。武士服对当代也有贡献。比如,日本现代服饰设计里的宽松肥大、以人为本的中性美,就处处透着武士服的影子,最直观的就是常见的日本建筑工人或木工穿的肥肥大大的裤子,那分明就是幕府时代的“袴”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