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心理症结: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拖延,许多时候是我们的“朋友”,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没错,拖延能给人带来快感,试想,拖延这种看似适应不良的行为能够持续地存在下去,一定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通常是:在看似痛苦纠结的表面背后,拖延行为使得个人获得了某些好处。
拖延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满足,比如说,不少人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完成,那么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的那些时间,她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如果不是有“拖延”的帮助,他们哪里能享受“偷得浮生半几日闲”?
不过,这种快乐和满足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任由我们满足自己“好逸恶劳”的天性,不加以引导和控制,这种愉快感就难以为继了。这就像一个人很享受美食,但不加控制地吃,很有可能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对于拖延者而言,拖延者预先过多地放纵了自己去享受自由时光,而没有对这种满足感进行适当控制。而且,正因为每次都是轻松悠闲的诱惑在先,痛苦纠结的期限在后。拖延者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次又一次走入先快乐后痛苦的过程。
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到学期期末考试期间,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临近期末,各种考试临近,本应在平时就扎实完成的作业和复习任务,把学生的日程堆得满满当当。无奈,只得日日夜夜地努力奋战:白天去考试,晚间挑灯夜读。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
如果期末刚巧有几门考试和论文的期限凑在一处,那就不得不连续几天开夜车:一面努力复习,一面又担心时间不够用、考试挂科,后悔自己没早点开始复习。那几天真是又焦虑,又后悔,又自责,又内疚,又得努力干活,不能睡觉。忙得昏天黑地,内心各种挣扎纠结。在此时,他们一般会下定决心下次不会这样了。但真到了下一次,又故伎重演,重蹈覆辙。
不少人习惯拖延,往往把所有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更有甚者,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完成。
有些人总是习惯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认为这样的人所追求的是:寻求刺激。他说:“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的确,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没问题,肯定能做好。”可结果往往是,到了最后,发现很多想处理的问题都根本来不及处理了。
对这样的现象,朱克曼教授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工作计划,直到越来越接近临界线,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此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体验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这也就是说,对于工作非要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挑灯夜战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刺激,盼着最后几分钟的忙碌所带来的劣质快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到了紧迫的程度,才能把内在的潜力给逼出来。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
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伦敦某家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小组的编辑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小组彼此之间相互竞争,毫无理智地抨击别人的构想。就这样,他们一般会拖到周五才能选出哪个构思最合适。
不过,此时离周日的出版时间已经很近了。这就迫使那些被最终拍板的选题作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赶稿。时间如此紧迫,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工夫。刊载出来的东西,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看来,寻求劣质刺激的不只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不管是谁,不管是怎么个拖延法,要承受的代价是一样的。如果你一味地放纵自己的小延迟,一再地享受最后完成工作的快感,当有一天压力积聚到你的身体和大脑完全不能承受的时候,后悔就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