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从出版了《娱乐法诉讼案件审理实务》(以下简称《实务》)一书后,我发现关心娱乐法、撰写娱乐法书籍的人越来越多了,各种有关娱乐法方面的培训、讲座、分享沙龙也越来越多了,仿佛瞬间,从中国的各个地方涌现出了很多娱乐法的研究人士和实务人士,大家都热切盼望着进入这个领域,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与其他法律部门不一样的地方。
而这两年间,也是我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期,从法院到企业,从民事案件的审判法官到娱乐行业的法务部门负责人,我有了不同于写作《实务》一书的视角。如果说当初写作《实务》一书,更多的是为了填补娱乐法书籍作者身份的法官空白,那这次撰写本书,便是为了真正梳理中国娱乐法的架构、体系以及相关热门话题,这是一本更加注重行业分析和融入的娱乐法书籍。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要写这么一本“前无古人”的书,就像做一件自己特别没有把握但又很兴奋的事情一样,在一张白纸上任由自己驰骋和想象,在既有框架下寻找可以突破的基点,去深入了解娱乐行业的运作模式,跟圈内人聊天,跟法律人琢磨,当体系和写作目录渐渐清晰的时候,我才敢放下那颗悬着的心。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两年,我大多在“星娱乐法”的公众号上撰写文章,组织活动,并有意识的团结各个地区对娱乐法感兴趣的人,吸纳他们的想法,交流各自的看法,应该说,这本书的完成,他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上海举办的“星娱乐法”俱乐部每月一期的娱乐合同闭门会议上的每一个参与者,本书中合同权益一章的部分内容也有他们的智慧结晶。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从占有资料、分析资料到最后的落笔成文,都需要时间的淬炼和经验的累积。但写几篇评论文章容易,要真正成书,既要照顾书籍体例,又要兼有可读性和理论深度,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作《实务》一书,我大概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而这本书,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断断续续的完成,个中艰辛,冷暖自知。不过在写作这本书的旅途中,庆幸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和业内人士的多次鼓励,才使得自己有时间和有动力完成它。
我手写我心 记录所见所想
与《实务》一书相比,这本书让我感觉更像我自己。写作本书的过程,我没有太过深究文笔,大多是“我手写我心”,即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就赶紧用手机记录下来,并找时间与同行探讨、研究,等工作空余时间再来分析和撰写,以此陆续成文。在本书“合同权益”一章,这些合同都是我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合同,包括经常会发生纠纷的业务又不太注意的条款等。对于这些,我没有过多的进行字词的润色、辞藻的选择等,而仅仅将自己的想法完整记录下来,所以这部分内容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平铺直叙化一点,但却是娱乐法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其他章节的撰写,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行业研究来撰写的,特别是本书中有关行业的运作模式等,我对娱乐法可能涉及的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提炼出这些行业中最值得研究的娱乐法问题。事实上,这部分是我花时间最多的一个章节,因为用法律的角度去解读一个行业,真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而这也是我最想去做的事情,因此本书看起来更像一本行业专著,而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如果您读完也能有这样的感受,那说明我写作的初衷也就实现了。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我以后想从事娱乐法,应该准备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在本书中做了详细回答,但在这里我还想更加认真的提醒一句,作为娱乐法的从业者,最需要的是对行业的充分了解,而不光是法律知识的摄取。娱乐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人情与口碑占据了这个行业的大部分,法律次之。因此,如何与这个行业的人沟通,让他们更有法律保护意识,并真真切切的为他们做一些周到的权益保护,是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不光是一名律师,还得是一名情商和智商双高的娱乐圈从业人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入娱乐圈,他们也才会觉得我们是行内人,才愿意信任我们,交付自己最宝贵的权利给我们。
期盼与你们的交流
写这本书还有一层用意,希望本书能成为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辅助读本,甚至能按照该书的体例进行教学,以使得娱乐法的教学工作系统化和可复制。承蒙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邀请,我将在该校设置娱乐法专业方向,并将以本书的体系和逻辑进行法律硕士娱乐法方向的教学工作。当然,我也会在教学中总结问题,更新知识,并在公众号和新浪微博上继续与各位爱好娱乐法的同人进行沟通。
李振武
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