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唯美爱情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全诗如下: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写于司马相如发迹后。司马相如闻名显达后,沉醉于声色犬马,把结发妻子卓文君抛到了脑后。后来他还产生了纳妾的想法。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慧的文君读后泪流满面,她知道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亿”,“无亿”即“无意”。尽管司马相如纳妾的念头让她伤心欲绝,但这个当初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女子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满怀忧愤地写下了《白头吟》和《怨郎诗》。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明星夫妻,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可谓曲折而传奇。正因为传奇,他们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相传,司马相如出身寒门,所以即使司马相如有出众的文采和满怀的理想,也一直没有得到赏识。后来双亲去世,他暂住在友人王县令家。卓文君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当时他为了结交王县令,宴请王县令到家中做客。
司马相如就是这样和卓文君相识的。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是卓文君的父亲不舍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得不到父亲的同意,卓文君无奈之下和司马相如私奔,逃到了成都。
可是卓文君没有想到的是,司马相如家真的太贫寒了,不足以供养一家人。于是他们决定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肆,而且这间酒肆就开在卓王孙的家门口。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招呼客人,还和伙计们一起清洗杯盘。
卓文君是个奇女子,她不慕虚荣,和司马相如同舟共济。司马相如也是个罕见的文人,处于人生低谷而能不卑不亢。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肆远近闻名、门庭若市。
卓王孙得知后,深感耻辱,觉得没脸见人,就整日不出门。他的兄弟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算是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能让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将她出嫁所需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
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上林赋》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司马相如衣锦还乡,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于是卓王孙献金相认。
而春风得意后,司马相如一度有抛弃卓文君的想法,但是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情意。面对负心人,卓文君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而《白头吟》寄寓了她对爱情真挚专一的态度,与一般的弃妇诗迥然不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全词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描写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上阕写牛郎织女相会,下阕写他们离别。
诗人秦观写这首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歌颂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写给一个名为巧玉的歌女。
秦观与巧玉相恋,时间久了,巧玉不满足于地下恋情,问他要一个名分。秦观虽然官不大,但他也不想因此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有心拒绝巧玉,却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为了安慰巧玉,他写下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告诉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诗成了千古名句,但又有谁知道那个女子心底的哀伤?
俗话说,痴情女子负心汉。或许秦观算不上负心汉,但他遇到的痴情女却不少。
秦观被流放雷州(今广东雷州)时,途经长沙已是傍晚,他在街上走着,忽然听见凄婉的弹唱声——“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弹唱的正是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他循声走进附近的一家歌馆,见到了这位弹唱的姑娘。姑娘正当芳龄,模样俊俏,自称“桃红”。
桃红说她只弹秦观的词,秦观便问她为何对秦学士的词曲情有独钟。
桃红说她早年不幸流落风尘,尝尽了生活的辛酸,秦学士的词曲字字写到了她的心坎里,让她无法忘却。
秦观听了颇为感动,便向她表明了身份。
面前的这位客人竟是自己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秦学士,桃红被这惊喜惊得不知所措。她镇定下来,请秦观上座,然后重新梳妆打扮,向他行了大礼。又备了一桌好酒好菜,恭敬地给秦观敬酒,席间还为他弹唱助兴。秦观每喝一杯酒,桃红就弹唱一首秦观的词曲。就这样,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秦观流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中,有四分之一是描写爱情的。但这些诗词大都不是写给他的正妻,而是写给与他结缘的歌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他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钱锺书在《宋诗选注》的序中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据说,他将才华都“浪费”在歌舞姬身上,连黄庭坚都看不下去,写了一首诗劝告他“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但是,也许正是因为秦观的才华,才使得他有这么多的艳遇故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谁写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全词如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所写。当年,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去并州应试的途中,遇到一个打雁的人。那人告诉元好问,他早上捕到一只大雁,把它打死了。这时候另一只大雁本可以逃出罗网,谁知它竟悲鸣着不肯离去,后来撞到地上自尽了。
元好问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心生感慨,于是提笔写下《摸鱼儿·雁丘词》。在这首词中,他对大雁殉情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用充满悲剧色彩的环境描写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随的大雁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无论大雁,还是人类,对于所爱都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这时,元好问又想起一件事。一天,他在荷塘边散步,听到采莲女悦耳的歌声,他一时来了兴致,朝采莲的人招手。
他高声喊道:“是否有人愿意载我一程?”那些采莲女早已看到元好问,可是哄笑一声,然后离开了。没过多久,荷塘便又重新安静下来。
元好问感到非常困惑,那些采莲女为什么都离开了呢?这时,一位老者划着一叶小舟从岸边而来。
元好问赶忙上了老者的船,然后向老者询问,为什么这里的采莲女都躲着他,好像特别怕生的样子。那位老者告诉元好问,因为今年这里出了一件奇事,所以女子都有些避讳。
元好问很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问其缘由。老者叹了口气说道:“这里溺死过人。”紧接着,又补充道,那溺死的是一对年轻男女。
元好问心想,水里溺死人是常事,但同时溺死一男一女,其中定有什么故事。
老者告诉元好问,那是一对相爱的男女,但双方的家庭却不赞同。他们苦苦哀求后仍然遭到家里的反对,于是一起失踪了。他们的家人都以为他们私奔了,便请官府帮忙寻找,却没有找到。不久前,有一个采莲的人,在水里发现了他们。
看到老者脸上的惋惜之情,元好问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
待到下船时,元好问将一首词留给那位老者,并请他记住这首词,让采莲女代唱,以此来表达他对那对痴情儿女的敬意。
老者笑了一笑,对元好问说:“请您放心,这首词叫‘摸鱼儿’,又名‘迈陂塘’,全词116字,老汉已一一记在心里,我这就唱一遍给你听。”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元好问大吃一惊,没想到眼前这位老者,竟能如此深刻地领会他词中的同情和哀悼。元好问站在荷塘边,久久不能释怀。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销魂”是什么意思?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全词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销魂”是形容极度忧愁、悲伤。“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思是,不要说清秋不让人伤情,珠帘被瑟瑟的西风卷起,帘内的人感到一阵寒意,慨叹自己比黄花还要消瘦,生出人不如菊的悲秋之感。这首词既没有抒发离别之苦,也没有描写相思之情,但细细品味,全词的每个字似乎都在表达相思离别之意。读完全词,我们似乎感受到一位愁苦的女词人跃然纸上。
此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上阕吟咏重阳节,写出了离别愁绪;下阕写了她赏菊时的情景。全词营造出凄凉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落寞心情。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就与赵明诚结为夫妇。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他们都喜欢读书、研究诗词,还都喜好收集金石古玩,经常交流新奇的发现和感悟。
赵明诚在编纂《金石录》时,李清照给予了他默默的支持和鼓励。由于见识广博且记忆力极佳,李清照总能在赵明诚对材料的出处有疑惑时,准确地说明出处。久而久之,两人就比试才学,约定谁说得准、说得快谁就获胜。胜利者可以决定谁先喝茶、谁后喝茶。这时,先喝茶的人往往非常开心,以至于会把茶倾洒在衣服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夫唱妇随,乐在其中。
有一次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到赵明诚家中拜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便问赵明诚最近有什么佳作,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赵明诚表示非常乐意,便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供大家传阅。
忽然,陆德夫拍案叫绝:“这首《醉花阴》真乃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称赞,对这首《醉花阴》赞誉颇高。其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被赞绝妙。
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坦承这首词实为李清照所作。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赵明诚离开家的日子越久,李清照的思念之情也就越浓。李清照只能写词,以此来排解自己苦闷、忧愁的心情。
后来,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潜心整理赵明诚生前未完成的《金石录》和各种收藏。晚年的李清照境况不佳,常常陷入对故人和故土的思念中,一代旷世才女在孤寂中度过了余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出自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全词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说的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将要结束,不免让人心生感伤。可是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由此可见苏轼的豪迈旷达。同时,这两句词还蕴含着苏轼内心深处的辛酸。他晚年被贬到遥远的岭南,此时他遥望故乡,就好像在遥望天涯。他的境遇竟和飘扬的柳絮如此相似。
纵观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对他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左右的是侍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至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为苏轼排解愁闷。每当王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暗自惆怅和悲伤。苏轼问她原因,朝云说自己竟不能唱完“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苏轼大笑道,他正在悲秋,而朝云却开始伤春了。
王朝云之所以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就悲伤难抑,是因为她由此想到苏轼一心效忠国家却遭贬谪,最后沦落天涯的悲惨境遇。王朝云对此深有同感,于是泪如雨下,不能自已。而苏轼也知道她的这份心意,才故意笑着安慰她。两人彼此相知,心有灵犀。王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再听此词”。
回望苏轼和王朝云的初次相遇,也是很有诗意的。一日,苏轼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请歌舞班来助兴,而这个歌舞班中就有王朝云。王朝云和数名舞女在悠扬的丝竹声中翩翩起舞。身处舞台中央的她容貌艳丽,舞技超群,十分引人注目。
舞蹈结束后,舞女们纷纷入座侍酒,恰巧王朝云来到了苏轼身边,这时的她已经换了一身素净的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她仿佛空谷幽兰,带着清香沁入苏轼的心。
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突然变得阴雨蒙蒙,波光潋滟的西湖在此时变成了另一番风景。苏轼顿生灵感,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明写西湖的旖旎风光,实则抒发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心动的感受。
后来苏轼把王朝云纳为侍妾,虽然两人的年龄相差二十七岁,但是爱情没有年龄的界限,两人相知相许,琴瑟和鸣。
由于古人纳妾不需要迎娶,所以苏轼没有张扬这件事。但他还是在给鄂州太守朱寿昌的书信中,委婉地说明了此事。信中说:“所问菱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意思是他已将王朝云正式纳为侍妾,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同年七夕,苏轼携王朝云外出游玩。夜晚,天空中高悬一轮新月,苏轼诗兴大发,笑着问王朝云有什么心愿?王朝云深情地回答,天下的女子在此七夕之夜都纷纷向织女请求才智和手艺,但她却只想祈求与苏轼永不分离。
王朝云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能和苏轼心意相通的根本原因。早在苏轼为徐州太守时,王朝云就跟着圣僧学习《金刚经》,后来在惠州时,王朝云又拜当地名僧为师,成了佛教的俗家弟子。
相传,王朝云去世后,苏轼的精神几近崩溃。由于心中的悲痛无处诉说,他便写下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诗词来悼念王朝云。
其中,在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词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自己一生坎坷遭遇的感叹,还抒发了他对王朝云这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出自鱼玄机的《赠邻女》。全诗如下: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以无价宝对比有情郎,阐述了女子对爱情的重视和追求;以易求反衬难得,诉说了追求真爱的艰难。
这首诗写于咸通四年(863)的冬季。诗人鱼玄机追求恩师温庭筠未果,又写了两首诗给温庭筠,也因这两首诗结缘李亿。她与李亿一见钟情,嫁李亿为妾。李亿非常宠爱鱼玄机,二人度过了一段恩爱缠绵的幸福生活。后来因为李忆的夫人容不下鱼玄机,李亿就把她送至京郊的咸宜观。
鱼玄机成为道士后,对李亿仍然一往情深,写下了许多怀念李亿的诗,如《情书寄李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寄子安》等。她希望能与李亿早日重聚,可惜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于是在绝望的心情下,鱼玄机写下了这首《赠邻女》。
鱼玄机原名鱼幼薇,七岁能作诗,十二岁就诗名满长安。大词人温庭筠慕名前往拜访,委婉地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请鱼玄机即兴赋诗一首,试探她的才情,便以柳絮飞舞拂人面之景写下了“江边柳”三字为题。
鱼幼薇稍作思考,立即来了灵感。写道: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惊叹不已!一个十岁女童,竟能作此好诗,而且才思敏捷,聪明伶俐,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从此,温庭筠经常出入鱼玄机的家,为她指点诗作,成了她的老师。而且,温庭筠不仅不收她的学费,反而时不时地帮衬着生活窘困的鱼家。从此,温庭筠与鱼玄机成了忘年交。
随着鱼玄机年龄渐长,温庭筠也越来越老。此时的鱼玄机已是声名远扬,成了当时有名的女诗人。这时候,前来拜访的名士也越来越多。当时曾有人提议温庭筠纳鱼玄机为妾,但温庭筠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忍心耽误鱼玄机,于是便拒绝了。
有一次,鱼玄机跟随温庭筠去崇贞观游览,见一群新科进士正在观中题诗,心里羡慕极了。但她是女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来,鱼玄机随温庭筠来到墙边,她忍不住提笔赋诗一首:“云峰满月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首诗被当时的名士李亿看到,于是托温庭筠牵线见到了鱼玄机。后来,鱼玄机嫁给李亿为妾,也从此开始了她孤独凄凉的一生。而《赠邻女》不仅表现了鱼玄机对李亿无情的哀伤,也写出了古代被遗弃女子的怨愤。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出自纳兰容若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全词如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写的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和妻子卢氏的爱情故事。纳兰容若与卢氏举案齐眉,并且都有纯真的孩子气。
一次大雨,纳兰容若在书房看书久久不见卢氏,于是四处寻找,但都没有找到。这时,纳兰容若突然看见卢氏在后院撑着两把伞,一把遮着自己,一把遮着刚盛开的荷花。纳兰容若当时就被卢氏的惜花之情打动,心里对她的喜爱又多了一分。
不只如此,卢氏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极高的文学修养也令纳兰容若赞叹不已。
卢氏曾问纳兰容若:“你识得的这么多字里,最悲伤的字是哪个?”
纳兰容若一愣,想了许久,问道,是“情”字吗?
卢氏摇头,这个字还是你名字中的一个字。
纳兰容若仍是不解。
卢氏轻声道,是“若”。
纳兰容若怔住了。
卢氏停了好久才解释道:“是‘若’字。世人常道若能这般这般,这次意外若能如何如何,该多好;将来若能怎样怎样,我必将如何如何。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已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这个字,是失意者的自欺欺人,不是将幸福寄托于灰飞烟灭的过去,就是期望不可预知的未来。若没有遗憾,一生不必说‘若’;而说再多的‘若’,也无法弥补遗憾。”
纳兰容若为妻子卢氏的才华所折服。两个人琴瑟和鸣,恩爱美满。谁料天妒良缘,三年后卢氏为纳兰生得一子,却因产后受寒而亡。
妻子的死给纳兰容若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纳兰容若曾多次表达他想追随卢氏而去的心情,这首《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就表达了他和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希望同死的想法。
整首词的大意是:明明是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阴阳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却不得相亲,只落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一为裴航,乞浆蓝桥,而得妻云英;一为嫦娥,窃不死药,而飞奔月宫。如果能像牛郎织女一样,于天河相见,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心甘情愿。
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中,纳兰容若后期的词变得越来越悲伤。
“谁念西风独自凉,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卢氏逝世以后,纳兰容若痛彻心扉的缅怀之笔。和她曾经的种种,再也不敢忆起,却也不愿忘记,只能任凭它成为内心深处的悲伤。她在的时候,只觉一切幸福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她离开了,他才发现没有她,他是那样孤独。他用生命来怀念卢氏,后半生悼亡词吟咏不绝,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中的“望夫山”在哪里?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出自李白的《别内赴征三首·其一》。全诗如下: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望夫山,位于山东省莱芜城东北20华里处。山顶有戍妇石,周长15米,高7.5米,如巨人屹立,直插青天。望夫山之所以闻名,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山势和迷人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齐宣王时期,有一对恩爱夫妻,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公差抓去当劳役。临别时,他告诉妻子,他此次前去凶多吉少,恐怕很难再回来。戍妇听后心痛欲裂,肝肠寸断。
转眼很多年过去,丈夫杳无音信。一天晚上戍妇梦见了自己的丈夫。他和一群苦役冒着严寒搬运石料,修筑亓国长城。戍妇一觉醒来,回想梦境,万分悲痛。想到如今自己和丈夫相隔千里,心中备受煎熬。她盼夫心切,每天都会登山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化为坚石,至今仍屹立在山顶。
而李白的妻子宗氏与每日登上望夫山的戍妇有什么不同呢?作为李白的妻子,她必须具有牺牲精神,必须无条件地包容他的洒脱和自由,放手让他去闯世界。
说起李白和宗氏的相识,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一次,李白外出游玩,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他们二人神交已久,十分投缘,于是便携手相伴漫游宋州(今商丘)的梁园。他们在这里又遇到怀才不遇、四处漂泊的诗人高适。他们三人谈天说地,走访了名胜古迹。
一天,三人来到古吹台游览,不知谁在林间抚琴,乐声悠扬,引起了他们难以排遣的情思。他们怀古思今,感慨万千。高适笑着说,此情此景不能没有酒。
杜甫笑答,不能没有酒,更不能没有诗。李白也大笑道,在此梁园中,琴音绝妙,有酒有诗,真是快活!于是三人都想赋诗一首,高适和杜甫请李白命题。李白说:“我们就按自己的心意,写出自己的感触,不用命题。”
此时凉风阵阵,随风飘来的琴声,让杜甫和高适都陷入了苦思。过了很久,李白仍在豪饮,而杜甫、高适的诗都已完成。只见这时,李白抓起一支笔,踉踉跄跄地走到雪白的粉墙前,在墙上写下“梁园吟”三个大字。接着他神采飞扬地写下了一首诗,一气呵成。诗写完时琴声也戛然而止。
杜甫和高适纷纷赞叹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看到他们的诗,也觉得荡气回肠。原来他们三人不约而同地以“梁园”为题,描写了这次出游。
黄昏时分,一个端庄的姑娘带着丫鬟走了过来。她是游园抚琴后路过这里的。透过窗户,她看见了墙壁上的诗作,不由得停下脚步,见房中无人,便走进去欣赏。
这位姑娘低吟了李白的诗,顿觉诗情满怀。这时,一位僧人进来看见刚粉刷的白壁被涂得漆黑一团,举起抹布就要把诗擦去。姑娘连忙阻止了他,并告诉他不仅不能擦,还要好好保护。
僧人十分不解,觉得这个姑娘在开玩笑。但是姑娘接下来的话却让这名僧人惊讶万分。她说她将马上派人送来银子买下这面墙。
这位姑娘就是李白后来的妻子宗氏。当时宗小姐千金买壁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古城。
李白听说此事后,不禁怦然心动。特别是当他听说那天在平台抚琴的人就是宗氏时,更加心潮难平,便问杜甫是否知道这位宗小姐的来历。
杜甫告诉李白,这位宗小姐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精通音律,擅长弹琴,是梁园有名的才女。在商丘有民谣称:“今人难娶宗氏女,除非神仙下凡来。”
高适听后欣喜地说,李兄被誉为“天上谪仙人”,此等良缘定不能错过。虽然李白不久前才丧妻,本无意再娶,但宗小姐千金买壁之事深深打动了李白,两人虽未曾谋面,但通过诗情琴韵的交流,已经引为知音。
于是李白以《梁园吟》作聘礼,宗氏以粉墙作嫁妆。高适、杜甫也把自己那天写的诗笺献上,作为贺礼。从此他们两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这首《别内赴征三首·其一》表达的是李白在临行前对妻子宗氏的依依惜别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爱情故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尘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以离别为主题的爱情诗。诗中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诗人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思念的恋人就是宋华阳。当时李商隐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在去玉阳山的途中遇到了宋华阳。
李商隐对宋华阳一见钟情。而此时,宋华阳正跟在一辆皇室的辇车旁,娇俏俊美,身姿婀娜,向李商隐微微一笑。李商隐当即就被她迷住了。
后来李商隐通过观中的道士了解到,宋华阳是侍候公主入山修道的宫女,住在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于是,李商隐经常寻找机会和宋华阳见面。
一来二去,两个人渐渐熟悉起来。他们经常吟诗唱和,一同出游,李商隐的《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一诗,就证明了这段故事。
两人如胶似漆,感情发展迅速,并经常在灵都观里偷情。疯狂的结果是宋华阳怀孕了,可是纸包不住火,公主得知了他们的风流韵事。然后,李商隐被公主赶下了山,而宋华阳不知所终。从那以后,李商隐再也没有见过宋华阳……
这段感情经历让李商隐刻骨铭心。他曾写过很多诗来追忆这段感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爱恋而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抒发了他对宋华阳深深的思念。
这段短暂的欢娱,无望的美好,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和眷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衣带渐宽”是什么意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是,为了心爱的人,即使思念让我日渐消瘦,我也无怨无悔。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怀人之作。柳永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相结合,抒情写景,蕴含了真挚的感情。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他的词内容婉转缠绵,意境清新脱俗。
他年少时为了求取功名,勤学苦读奔赴京城,谁知意外落榜。年轻气盛的他悲愤之余,写下了一首《鹤冲天》,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的这句话让宋仁宗耿耿于怀,写下“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黜落了。
从此柳永开始了大半生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也是从那以后,他流连于烟柳巷陌。在这烟花之地,柳永不仅找到了红颜知己,还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于是,柳永开始为心爱的女子写词,爱他的女子也为他唱词。而谢玉英就是其中一位,有人甚至说,柳永一生最爱的人就是谢玉英。
谢玉英是宋仁宗时期的青楼名妓,擅长歌舞且才貌双全,平日里最喜欢唱柳永的词。柳永不得仁宗重用,只得了一个余杭县令的官职。他途经苏州,在一家歌馆认识了谢玉英。
柳永看见谢玉英的书房里有一册柳七新词,是谢玉英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柳永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而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做了三年官,认识了很多名楼歌妓,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和谢玉英的约定。柳永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谁知谢玉英当时已经在接待新的客人,柳永十分惆怅,于是在墙上写了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他和谢玉英曾经的恩爱光景和永不变心的誓言。
谢玉英看到这首词后异常后悔,她悔恨自己没有遵守约定,便跑到京城找柳永。最后他们二人在陈师师家见面,重归于好。他们在陈师师家的东院住下,过起了夫妻般的生活。
据说《雨霖铃》便是柳永被放逐江南与谢玉英离别时所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不过后来由于二人感情渐淡,加上柳永仕途坎坷,他四处辗转,又结识了许多青楼女子,如柳永后来在词中写到的虫娘、香香、禾娘等。至于后来谢玉英如何,就鲜有记载了。
柳永的一生,虽然官场失意,但情场得意,无数佳人为他倾倒。他的词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颗真挚的心,里面包含着人们向往的爱情,这也应了那句话——“唯有真情才能出真词。”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什么意思?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全词如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词人孤独地站在庭院中,面对一片片飘落的花瓣,春雨里双双飞过的燕子,心情落寞。“落花”“微雨”象征着春天将尽,词人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词人独立,因而引起了词人绵长的春恨,以致在梦醒时分,仍然惆怅不已。在孤独怅惘之时,晏几道想起了最爱的人——小苹。于是他回忆起初次见到小苹的场景。
关于小苹的身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小苹是晏几道朋友家的歌女,正值豆蔻年华,深深地吸引了晏几道。
另一种说法是,小苹是晏几道父亲朋友的女儿。在晏几道年轻时,一次,他的父亲晏殊回家省亲,小苹是一个知府的女儿,知府设宴招待晏殊父子,小苹和晏几道第一次相见。他们弹琴作诗,猜谜嬉戏,玩得十分开心。从那以后,晏几道经常去找小苹,两人渐渐暗生情愫。
可是不久后,晏几道就和父亲回京了。由于相隔甚远,晏几道和小苹失去了联系,但是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小苹。
一天,晏几道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去春游,突然看见小苹站在一棵树下,连忙过去和她打招呼,可是还没等晏几道跑到小苹身边他就醒了。晏几道想去看小苹,父亲不同意。而且当晏几道询问小苹家的情况时,父亲也是含糊其辞。
不久,晏几道就生病了,而且病了很长时间。等他康复之后,父亲允许他回家看看。回到家后,晏几道就赶忙去找小苹。可是小苹家早已不复存在了。他打听后才知道,小苹的父亲由于支持范仲淹的新政,被反对变革的官员陷害,发配充军。
这个消息对晏几道来说非常残酷,回到家后,他又病了很长时间。后来,他一直在梦里梦到小苹。
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中写道,“莲鸿苹云”四位佳人都在他的心里留下层层涟漪。后人评价晏几道的词“无人不爱,爱以情胜也”,还有人说得更直白:“叔原(晏几道)妙在得于妇人。”晏几道对这些女子有真情,毕竟,文学作品的情感是做不得假的。
晏几道几乎一辈子都在抒写爱情。他沉浸在爱情的喜悦和伤感中,虽然他看透浮华,却看不透爱情,这也许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是李煜写给谁的?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出自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全词如下: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是李煜写给小周后的。整首词描写了李煜与小周后幽会的情景。在一个薄雾轻笼、花明月暗的晚上,小周后偷偷溜出来,手里提着金缕鞋,只穿着袜子的脚丫踩在落满花瓣的台阶上,悄悄地向自己的爱人走去。她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欣喜地依偎在他怀里。
李煜和小周后的故事,还要从大周后说起。大周后即周娥皇,是南唐司徒周宗的长女。她十九岁时入宫嫁给李煜。当时李煜十八岁,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慕。
大周后精通音律,擅长歌舞,通晓历史,同时对流行文化也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她曾“创为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妆,当时很多人都效仿她。据说,李煜曾得到《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大周后把它删繁就简,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让这首曲子变得更加动听。
李煜和大周后两个人经常一个填词,一个吟唱,琴瑟和鸣温馨浪漫。
然而天妒佳偶,李煜与大周后的美满婚姻只持续了十年。公元964年,大周后重病。李煜十分着急,赶忙召集大周后的家人入宫探望。于是大周后的父母带着次女小周氏一同入宫问候。
大周后想留家人在宫中多住些日子,可是她的母亲有事不得不回去,于是留下小周氏在宫中陪伴姐姐。
一来二去,李煜见小周氏娇俏可人,烂漫天真,不禁暗生情愫。此后,李煜想方设法接近小周氏,对她大献殷勤,情窦初开的小周氏也芳心大动,不久就投入了李煜的怀抱。不过碍于身份,两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约会。这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就写出了李煜与小周氏约会时的场景。
后来,李煜和小周氏的暧昧情事,几乎人尽皆知。只有大周后病卧在床,不知道此事。李煜每天和小周氏在亭子里唱歌饮酒,小周氏的歌声婉转明亮,李煜为之陶醉。
李煜在《一斛珠》中描写了自己和小周氏饮酒歌唱,以及平日里的趣事。词中写道:“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周后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妹妹去探望她,她随口问她来了多久,天真的妹妹就说自己已经来了好几天了,大周后马上明白了一切,据说她当时就翻身向内,不再说话。
大周后死后,李煜就想立小周后为国后。但他的母亲钟太后去世不久,按照礼节,他应该守孝三年,于是在公元968年,大周后的妹妹小周氏成了李煜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小周后。
婚后,李煜对小周后倍加宠爱,于大周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正当李煜与小周后沉醉在情爱之中时,赵匡胤早有吞并南唐之心,于是择时机,以迅猛之势,直捣金陵,自此李煜国破家亡。小周后随李煜一起来到开封,被封为郑国夫人,开始了失去自由和尊严的亡国奴的生活。
宋太祖赵匡胤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赵光义早就垂涎小周后的美貌。宋朝有习俗,就是每逢节日,有封号的官员太太都要进宫参拜皇室成员。趁着小周后到宫中请安,宋太宗强暴了她。
遭受了奇耻大辱的小周后痛不欲生,李煜虽然悲愤却无能为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农历七月初七,恰好是李煜的生日。他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让乐工们演唱了自己刚填好的一首词,也就是流传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一听这首词大为生气,于是以祝贺生日的名义,赐了一壶酒给李煜,还命弟弟赵廷美亲自送去。赵廷美和李煜的关系很好,毫无心机的李煜在他走后喝下了那壶酒。“千古词帝”李煜就这样在憾恨中离开了人世。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中的“梅魂”是什么意思?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出自柳如是的《金明池·咏寒柳》。全词如下: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梅魂”化用了苏轼《复出东门诗》中的句子:“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梅的高洁,常常被文人用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与陈子龙被迫分离后,无数个寂静凄冷的黄昏,真正能体会柳如是飘零人生的,大约只有篱边那几枝静静开放的梅花了,那幽幽的暗香萦绕在衣袂间,仿佛在陪伴着柳如是度过每一个寂寞的黄昏,与她絮絮低语,与她同病相怜……
这首《金明池·咏寒柳》大约作于崇祯十二年,柳如是才二十出头,可是她已经在词中流露出美人迟暮的伤感。对当代人而言,二十出头还是含苞待放的年纪,可在古代女子看来,超过二十岁还没有婚配已经是大龄女,何况对柳如是而言,她的爱情之路比起一般的女子,注定更为坎坷。
对于柳如是来说,她与陈子龙的爱情可谓刻骨铭心。他们一见如故,柳如是仰慕陈子龙的才情,陈子龙爱慕柳如是的聪颖,不久便在松江的南楼里开始了同居生涯。两人终日吟诗作对,写诗作画,仿佛神仙眷侣。陈子龙在楼中传授柳如是写诗作对的技巧,所以柳如是早期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陈子龙的影响,故两人的文风非常相似。
但好景不长,陈子龙已有正妻张氏,一日,张氏带人大闹南楼,激烈反对两人来往。无奈之下,两人只得分开。虽然如此,但陈子龙并不想就这样放弃柳如是,两人在之后的日子里还有书信往来。
更有资料记载,柳如是曾有一段时间搬到陈子龙家的隔壁居住,只盼能见他一面。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但奈何时不待人。后来陈子龙参加反清起义,最终战死,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
后来,在崇祯十一年(1638)柳如是认识了当时赋闲在家的明代大文豪钱谦益。两人引为知己,钱谦益在三年后,不顾当时的礼法,以正妻之礼迎娶了柳如是。两人在婚后恩爱非常,并在几年后生下一女。
康熙三年(1664),在钱谦益死后几天,钱家人要分柳如是的家产,这让柳如是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最终她受不了钱家人的威逼,用缕帛结项自尽,一代才女柳如是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是李之仪写给谁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出自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全词如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是李之仪写给杨姝的。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上片写两人距离之远与思念之切。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期望,最后把单方的相思变为双方的期许,希望两人可以相爱到老。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当时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谁料祸不单行,先是李之仪的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的有名的歌妓杨姝。杨姝非常具有正义感,她在十三岁时,因黄庭坚被贬到当涂(今安徽东部)做太守,为其打抱不平,弹了一曲《履霜操》,借以表达对黄庭坚的崇敬。
与李之仪偶遇,杨姝又弹起这首《履霜操》,这正好触动了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作知音,接连为她写下几首诗词,“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香颊”“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不待轻移玉指,自然痛处都消”。
杨姝的纤纤玉手,在李之仪眼中,似乎有神奇的疗效,能医治他的痛苦与忧愁。在杨姝的安慰下,李之仪最终走出了丧妻丧子的阴影。
李之仪与杨姝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他们常常去凌云山的山脚下游玩。山脚下有一条河,叫作姑溪河,他们两人常去河边垂钓。
徜徉于山水间,有红颜知己相伴,李之仪的心情大好。他与杨姝吟诗作赋,对酒当歌,恣意潇洒。李之仪因此自号“姑溪居士”或“姑溪老农”。
一年秋天,李之仪带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和身边的美人,李之仪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杨姝被李之仪感人的爱情宣言深深地打动了,最终嫁给了李之仪。不久后,他们生下一个儿子,名为尧光。
老来得子的李之仪激动万分,把儿子视若珍宝。后来杨姝又为李之仪生下一个女儿,名为思云,一家四口过上了简单幸福的生活。
几年后,李之仪被朝廷赦免,又当上了官。宋代有恩荫制度,所以李之仪的儿子尧光可以得到荫封,可谓喜事连连。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李之仪因为得罪了一位文友而遭到祸害。
这位文友叫郭祥正,字功甫,是当涂的名流。一开始,郭功甫与李之仪作诗唱和,关系非常融洽。而他们之间出现隔阂是因为一件事。
一位姓罗的员外去世,他的家人让李之仪为他撰写墓志铭,李之仪写道:“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清者罗公,浊者功甫。”
李之仪说郭功甫是“浊流”,也许只是开玩笑,但彻底惹怒了郭功甫。
郭功甫决定报复李之仪,于是派人上京城告状,说李之仪冒充得子,获得荫封。
当时李之仪年事已高,而杨姝又身份特殊,并且宋代有规定,士大夫不能与歌妓结婚。因此李之仪与杨姝结婚,不受当时的律法保护,所以孩子的事也就说不清了。
结果是,尧光的荫赏被取消,杨姝被施以杖刑。
郭功甫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来嘲笑李之仪夫妇: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也许是恶有恶报,在这一年,郭功甫得病去世了。李之仪与他的恩怨也就此了结。
尽管外界的非议很多,可是李之仪从不后悔和杨姝在一起。他特意为杨姝写一首《浣溪沙》,里面有这样句子:“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李之仪对杨姝的爱,一直持续到生命尽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人面桃花”是什么意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全诗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一是形容女子的粉红面颊与桃花相映,二是被用来形容男女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爱慕的女子,也形容由此产生的怅惘心情。“人面桃花”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典故。而这个典故背后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唐朝,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有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人,长相英俊,文采出众。这一年,崔护上京赶考,但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由于回家的路途遥远,崔护决定住在京城附近,来年再参加考试。
清明节那天,崔护决定外出放松一下,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步行出城,一路上草长莺飞、和风徐徐,令整日苦读不知春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
不知不觉间崔护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他忽然觉得有些口渴,想找一处人家讨些水喝。他看了看四周,在一片桃花林中发现了一间茅屋,于是加快脚步向它走去。
等到走近,崔护发现这间茅屋外有一个用篱笆围成的小院,院内简朴雅洁。崔护走上前去叩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他是何人,崔护告诉了她自己的姓名,并说他一人出城春游,有些口渴,所以来求点水喝。
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崔护进去坐下。只见这位女子姿容清丽,极有风韵,一时间,崔护竟看得发怔,女子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崔护深吸了一口气,稳了稳自己的情绪,试图寻找一些话题来缓解两人之间尴尬的气氛。而这名女子却始终默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崔护。
两人沉默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女子似有不胜之情,却只能回到屋里,崔护也忍不住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一年,崔护没有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忽然思念起她来,于是直接出城寻觅。
到了老地方,崔护见院子里寂静无声,便高声喊道:“小生踏春路过此地,想求些水喝!”可是他叫了许久,也无人应答。
崔护一直等到夕阳西下,可女子还是没有归来。于是崔护便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诠释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有意追求时,却再也无法复得。这也许是这首诗保持恒久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中的“佳人”指的是谁?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出自李延年的《佳人歌》。全诗如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诗中的“佳人”指的是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她的家人都精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擅长音乐歌舞,因而受到汉武帝的喜爱。李延年每次演唱新作,听众无不感动。
据汉书记载:李延年有一次在汉武帝酒宴前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后叹息道:“好歌!但世上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吗?”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对汉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
于是,汉武帝让李延年将他妹妹带来,他一看,果真美丽非凡,就把她留在了宫中。歌女出身的李夫人无论是风韵、举止还是言行,都比那些后宫嫔妃更加自然而有韵味,给汉武帝一种全新的感觉。
而李夫人婉转悠扬的歌声和轻盈唯美的舞姿,更激起了汉武帝的兴致,一时间为之神魂颠倒。之后,汉武帝对李夫人宠爱有加。一年后,李夫人诞下一子,取名刘髆,被封为昌邑王。
一次,汉武帝到李夫人宫里,突然觉得头皮发痒,顺手取过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挠痒。第二天,汉武帝用玉簪挠头的事就传遍了京城。
一时间,无论是宫里还是宫外,人人都用玉簪挠头,长安城的玉价因此翻了好几倍。人们给这种玉簪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玉搔头”。
汉武帝和李夫人甜蜜幸福的生活没过多久,李夫人就生了重病,且转眼病入膏肓。汉武帝既心痛又怜惜,亲自前往探视。李夫人却用被子蒙住脸说:“我病久了,样子难看,不能见陛下。我死后请您照顾我们的儿子和我家人。”汉武帝说:“你让我一见,当面嘱托后事不好吗?”
李夫人仍执意拒绝:“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我现在没妆饰,不恭敬,不能见您。”汉武帝不甘心:“你让我见了,我赏赐千金,给你兄弟加官晋爵。”李夫人不让步:“赏不赏赐权力在您,不在一见。”无论皇帝说什么,她都大被蒙头,就是不露面,后来干脆将头转向床里,只哭不说话。皇帝又伤心又生气,终是不忍强迫,只好怏怏地走了。
李夫人的姐妹责怪她太任性,皇上这样宠爱她,她就见皇上一面,好让皇上照顾李氏家族。李夫人凄然泪下,对她们说:“我们这些以色侍君的,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没有了姣好的容貌,一切也就都没有了。皇上之所以对我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以前的容颜在他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我的容貌已不复当初,皇上见到后,定会唾弃我,怎么可能照顾你们呢?”
于是,李夫人到死也没见汉武帝最后一面。后来,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安葬了李夫人,始终记得她完美的样子,每每想起她时就封赏她的兄弟,善待她的亲族。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对她十分想念,只好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与李夫人相见。这个方士在晚上点亮灯烛,请汉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有身影翩然而至,纤纤玉手,袅袅腰身,却又徐徐远去。
汉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肖似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大意就是,这是真的吗?还是虚幻呢?我就站在这儿远远地望着你,你却为何迟迟才肯到来!
汉武帝一生都没有忘记李夫人,相传,《秋风辞》就是汉武帝为怀念她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