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业务常见风险及应对:银行·信托·证券·资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业务创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非标业务”的内涵及外延也随之不断更新、突破,以致于当前尚难以对“非标业务”进行准确且完整的定义。简单地说,“非标业务”是指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业务。根据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从市场角度看,非标业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标准化债权融资满足不了众多企业的融资需求。标准化债权融资(如交易所债券或银行间市场融资工具等)对融资主体及相关资产的要求一般较高,在融资规模、到款周期、结构设计等方面又不够灵活,以致于难以满足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无法获得标准化债权融资。随着监管机构对金融行业的不断调整,许多企业被直接排除在标准化债权融资之外(如发行公司债的负面清单等),这些企业只能寻求以非标准化债权的形式融资。再者,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银行、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也乐于开展此类业务。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刚性的,在此背景下,非标业务的存在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其将会持续存在和发展。

近年来,伴随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金融行业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风险个案时有发生。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的命题,并就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金融机构开展的非标业务属于金融业务的组成部分,非标业务的风险防范也是整个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本书从非标业务的含义及主要模式讲起,以业务主体、融资项目、投资方式、增信措施以及项目文本为专题,就非标业务中常见的风险进行了逐一分析,在附上详尽的案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同时,还就相关风险点做了重点提示,给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由于非标业务所涉及的主体类型众多、资产类别广泛,且非标业务的项目结构相对灵活,以致于很难就非标业务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标准。我过去曾试图对非标业务的风险防控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了“资管风控三十六计”的文章,但不够系统。而本书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非标业务的常见风险进行了阐述,从整体上勾勒出了非标业务风险的轮廓,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本书非常适合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及场外交易场所(如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等)中从事非标业务的项目团队及风险审核部门等人员作为实务类教材予以参考学习;同时也适合为非标业务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以及其他对非标业务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