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以类聚——五行学说
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
“五行”不仅常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之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影子。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购物者,问曰:何往?答曰: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洒然一笑答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买东西。”这其中就含有五行之义。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种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5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自然界这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引申出五行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系统归纳——五行的概念
数字,在中国哲学文化中透露着一股神秘。有这样一个实在而有趣的问题?号称用灵巧的双手改造世界的人类,对自己的这双手了解多少呢?如果您手上多长了一个手指,即有6个手指,你非找医生将第6指切掉不可。为什么拼命迫害第6指啊?因为总觉得6个指头不雅观,看着别扭,让人笑话。为什人类的手长5指,而非6指?长五指就是应该的、正常的,就不会被人笑话,这就与数字“五”有关。人类演化出5指,是宇宙的天机,宇宙的秘密。
手是人类使用率最高的外形器官,在人类进化中举足轻重。难怪乎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玉东多次为手呼吁:“手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基础;人类所有创造,都是人手与人脑智慧结合的产物。手,缔造了人类!手使人类从高等动物中脱颖而出!手,创造了世界!从创造意义上讲,手几乎无所不能!人脑虽具有创造性思维,但如果没有手的实践,一切皆为空然。手,是人类第二双眼睛!第二个喉咙!第二张脸孔!第二副大脑!是人类智慧的代表!美的向征。”源于手的五指计数,于是古人发现用五指计数方便实用。于是就有了一个用五指数尽宇宙万物的简单的计数法。于是就有了“五进制”式的数学进位法,进而又自然地产生了“十进制”进位法。因为一手五指,两手十指。看来,上帝炮制出最高等人类的五指真是煞费苦心。人类五指,可谓是“宇宙五指”,也许锁着宇宙生命一个具有广谱意上的生命演化密码。因而有学者认为,五行数字的“五”从人类演化角度而视之,乃是源于古人对自身五指的应用。
学习或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也特别喜欢数字“五”。那么中医对“五”为何如此“情有独钟”呢?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是受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因为当时社会上都流行着“五”,处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历代医家也不是独居“世外桃源”,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属于哲学范畴的五行学说“五”的熏陶,将其引入中医学之中,为我所用。其理就像当今人们都喜欢“8”一样,商家、宾馆、酒楼开业,结婚庆典,往往择吉日良辰,都选带“8”字的月、日、时辰;买小车上牌照,买手机上号码,都想选带“8”字的。就连我国首次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也选择在2008年8月8日。
“五行”一词,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乏的基本物质。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五种物质,而且认识到这五种物质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故《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对“五行”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尚书·洪范》,这是五行思维的经典文献。《洪范》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说明了五行各自的特性与表现。
任何时代的人都是以那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为工具去认知、推理未知领域。此时的五行,已从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复杂的事物与现象条理化、系统化、类别化,以更有利于掌握与把握其规律。因此,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古人有追求圆满和谐的致思倾向,最早代表圆满观念的数字就是五。至迟在春秋末期,这种以“五”为圆满的观念,已深深沉淀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之中了。如《孙子兵法》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势篇》)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赋予哲理,认为这五类基本的物质要素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圆满的物质存在系统。
五行中的“五”,是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类也,动也,即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五行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5种基本属性,并以此5种基本物质的特性为依据,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二、抽象概括——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观察,归纳和抽象,逐渐形成的理性认识。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屈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火”。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5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5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如肝以柔和为性,富含生发之机,便以能曲能直的“木”名之。脾以运动为事,为气血生化之源,便以化生万物之“土”名之。
三、天人相应——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联系和研究,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水、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取象类比法:所谓“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状态。“类比”,就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与要认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类似,就可以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类。
例如,某事物的征象与木的征象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某事物的征象与火的征象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火等。以五方的五行属性归类为例,东方为日出之地,充满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精物茂盛,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火;西部高原是日落之处,气候凉燥,万物凋落,与金的肃杀之性相类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虫类蛰伏时间长,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水;中原地区气候寒湿适宜,有利于动植物的长养,与土的生化、承载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土。
二是间接推演法:所谓间接推演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方法。中医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例如,木有升发的特性,而春季为草木萌发,是生长周期的开始,生机勃勃,故春季属木类;草木萌发,大地返青,故青色属木;我国东方临海,风调雨顺,气候温暖潮湿,适宜植物的生化,故东方属木;生是生长过程的开始,生机旺盛,故生属木;果实未熟之前,其味多酸,故酸味属木;平旦是一日的开始,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是阳气升发之时,故平旦属木。通过这样的取类比象,推理演绎,把自然界季节之春、地方之东、气候之风、化生之生、颜色之青、味道之酸等归属于木类。结合到人体、脏腑的功能,将五脏之肝、六腑之胆、五官之目、五体之筋、五志之怒、五声之呼等均归属于木类。
这样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2-1)。
表2-1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系统表
四、相资相制——五行的生克规律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关系。五行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在自然界属于正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生理现象。
(一)相生规律
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之为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滋生,循环无尽。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叫“母子关系”。
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椎。
(二)相克规律
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
在上述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4个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谓之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十牛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克而言之,如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复母仇),这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才能维持平衡。换句话说,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当发生相克太过而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生克制化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在人体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五、太过不及——五行的乘侮规律
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一)相乘规律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
1.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乘),而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虚而袭之。如以木克土为例:
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木为克者,土为被克者,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异常情况下,木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衰弱)。因此,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则木乘土之虚而克之。这样的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使土更虚。
2.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克”的一方正常,但由于“克”的一方超过了正常水平,所以也同样会打破两者之间的正常制约关系,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如仍以木克土为例:
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若土本身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过度亢进,从而使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木亢乘土的现象。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但是,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又称木克土。
(二)相侮规律
侮,即欺侮,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五行之间的相侮规律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
1.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
2.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称之为“土壅木郁”。
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统一的异常表现。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乘侮分别开来一一加以分析。实际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在,我们将两者统一起来分析之。如木有余而金不能对木加以克制,木硬过度克制其所胜之土,这称为“乘”。同时,木还持己之强反去克制其“所不胜”的金。反之,木不足,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其所胜之土又乘其虚而侮之。
六、以五为用——借五行以释医理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具体地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密切关联——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例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反应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这种归类方法,不仅说明了人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所以说“随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人之五脏,而应象者也”(《素问直解》)。这样就将人体肝系统和自然春木之气一起来,从而反映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3.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性曲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上,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脏、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二)过则有变——说明脏腑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其影响和传变规律,一般都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加以说明。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从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
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1)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的脏器,即先有母脏的症状,后有子脏的症状。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水。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酸膝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痩,乏力,肢体麻木,或手足蠕动,甚则震颜抽掣等。阴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
(2)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的脏器。即先有子脏的症状,后有母脏的症状。如心火亢盛而致则现心烦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肝火偏旺,则现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心属火,肝属木,木能生火,肝为母,心为子,其病由心及肝,由子传母,病情较重。
2.相克关系传变 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
(1)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木旺乘土,又称木横克土。木旺乘土,即肝木克伐脾土。先有肝的症状,后有脾胃的症状。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肝气横逆,则现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及脾则表现为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之候;及胃则表现为纳呆,嗳气,吞酸,呕吐等胃失和降之征。由肝传脾,称为肝气犯脾;由肝传胃,称为肝气犯胃。木旺乘土,除了肝气横逆的证候外,往往是脾气虚弱和胃失和降的证候同时存在。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病由肝传脾(胃)。病邪从相克方面传来,侵犯被克脏器。
(2)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由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临床表现即有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过旺之征,又有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肝病在先,肺病在后,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克木,今肝木太过,反侮肺金,其病由肝传肺,病邪从被克脏器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