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公元前15世纪—前8世纪

公元前1753年 伊尹放太甲

伊尹是佐助成汤灭夏的开国功臣,在商朝的地位很高。汤的儿子太丁尚未即位就去世了,因此,汤去世后,由其弟外丙即位。三年后,外丙去世,其弟中壬即位。四年后,中壬去世。商汤之后接连几任国君皆年命不永,导致政权频繁更迭。伊尹辅助太丁的儿子太甲即位。

公元前1754年,太甲立。

公元前1753年,因太甲无心朝政,伊尹号召群臣,将其放逐到桐宫反省,由自己摄政。

公元前1751年,太甲改过自新,伊尹率百官将其迎回,还政于君。

约公元前15世纪 祖乙兴殷

祖乙是商王朝的第十四位王。商王朝自第五位王太甲开始衰落,经过太戊的励精图治,重新振兴。但在太戊以后,中丁、外壬、河亶甲时期,相继有诸侯反叛,商王朝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也大大损耗了自己的国力。

公元前1526年,祖乙在这样的国势下即位。

公元前1525年,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结果迁都不久,都城即被黄河洪水冲毁。

公元前1517年,巫贤建议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后来又发大水,最后迁都到了庇(今山东郓城)。庇地物产丰饶,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迁都此地后,商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从商汤建国到第二十位君主盘庚,商朝经历了五次迁都。

盘庚继位后,考虑到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加上位于黄河以北的都城奄(今山东曲阜)屡遭水患,商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盘庚决心将都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的贵族由于不愿意放弃在旧都安逸的生活和既得的财富,都不愿搬迁,还煽动百姓群起反对迁都。盘庚态度坚决,耐心劝导,最终挫败了反对势力,成功迁都。迁都后,盘庚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对稳定商朝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 武丁中兴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位期间,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在治理内政方面,他从民间选拔贤才(如从普通民众中选拔了傅说任用为相),兴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对侵扰商朝的西、北诸方国,如羌方、土方、人方、鬼方等,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同时又进行了南征,如淮河流域的虎方,为商王朝广拓了疆域,东起海滨,西到陇右,南至江汉一带,北到河北北部,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

公元前1101—前1076年:帝乙屡次进攻夷方(今山东、江苏一带)。

公元前1075—前1046年:帝乙的儿子纣即王位。纣王早年很有作为,平定东夷,开疆拓土,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到执政后期,他开始贪图享乐,大肆耗费民力,修筑宫殿,生活奢靡,“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纣王的纵欲荒诞行为将国家推向崩溃的边缘。他还发明了令人发指的酷刑——炮烙之刑,将人绑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人瞬间就会化为一具焦尸。忠臣商容、梅伯向他劝谏,结果皆不得善终,商容自尽,梅伯受醢而死。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

就在纣王自掘坟墓的同时,商朝的属国——周,早已在渭水流域积蓄力量,蓄势待发。周文王任用姜太公进行改革,势力日益强大。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即位。

公元前1046年,趁商朝后方空虚之际,周联合了众多诸侯,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余人,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发起进攻。双方在朝歌的郊外牧野进行大战,史称“牧野之战”。结果商军溃败,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自己下令修建的鹿台,自焚而死。

商纣王亲手葬送了商王朝,而西方的小邦周,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启了近八百年的统治。

公元前1042—前1021年 周公东征

殷商灭亡以后,周武王对殷商故地做了巧妙的政治安排。他将殷商直接控制的领地一分为四,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给商纣王之子武庚,为豳;朝歌以东封给武王之弟管叔,为卫;朝歌以西封给武王之弟蔡叔,为鄘;朝歌以北封给武王之弟霍叔,为邶。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即让武王的三位弟弟监视纣王遗脉武庚,史称“三监”。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成王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理政。当时一部分大臣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想谋篡王位。武庚即趁机鼓动管叔、蔡叔,同时勾结奄、蒲姑、徐戎、淮夷等诸侯共同叛乱。

为了维护西周的稳定,周公组织大军,挥师东征,讨伐武庚,武庚被杀。而后,东征军相继攻克管叔、蔡叔驻地,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随后,东征军乘势攻克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小国和诸侯——奄,奄国君投降。奄是商朝的旧都,攻克商朝故都,是对殷商残余势力的一次重大打击。接着,丰(今山东青州西北)、蒲姑(今山东博兴西南)等五十多个小国相继降服。

征服叛乱势力只是东征的第一步,而让殷商顽民顺服则是更为重要的一步。

成王七年,周公营建了东都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将殷商顽民迁于此。同时,因地制宜,分治殷民:将投降西周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建立宋国;将武王弟弟康叔封于朝歌,建立卫国;将周公长子伯禽封于奄,建立鲁国。

周公东征,使周王朝的势力延伸到东部沿海,对西周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公元前980—前977年 昭王南征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君主。昭王南征主要针对的是长江中游江汉之间的诸多方国和部落。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开始了第一次南征。王室军队和各诸侯军队在成周(洛邑)集结,一路开进江汉地区,南夷纷纷归服,战果显著。

公元前977年,开始了第二次南征。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直扑江汉,然而,此次南征出师不利,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在回师途中,昭王折戟,溺亡汉水。

昭王南征之前,就已经兴师攻伐东夷诸国,损耗了大量国力。而两次南征,进一步消耗民力,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是第二次南征,周昭王有去无回,举国震惊,标志着周王朝由盛转衰。

公元前976—前922年:周穆王攻犬戎,俘虏五王,迁戎于太原(今甘肃东部邻接陕西地区)。徐国(今淮河中下游)强大,徐偃王率领淮泗一带的九夷攻周。周穆王命令楚国攻打徐国,徐国灭亡。之后,周穆王攻越。

公元前891—前886年:周孝王命非子在汧、渭之间养马,因养马有功,封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东北)。秦自此成为周的附庸。

公元前885—前878年:懿王子周夷王在位。周夷王命令虢公率六师之兵力,讨伐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马匹千余。虽有胜绩,但太原之戎的实力并未受到重创。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周厉王即位后形势不容乐观,外有外族入侵,内有侯国之乱,贡赋减少。为继续奢靡的生活,他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将原来公有的山林、湖泊和土地都收归国有,这样一来,上山采药、砍柴,或下河捞鱼、入林捕兽,都要缴税。结果很显然,此举激起社会上的反对浪潮。

为压制舆论,厉王又派很多密探去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议论朝政者就抓起来处死,结果人人自危。

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联合起来,反对周厉王的统治。这场由几万人参加的暴动,犹如愤怒的海啸吞没了首都镐京。厉王眼见局势失控,就把太子靖托付给召伯虎,自己狼狈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去了。愤怒的群众迁怒于太子,召公无奈,只得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暴动的百姓。他可怜的儿子成为替死鬼,真太子却被保了下来。

历史上将这场由平民发动的武装暴动称为“国人暴动”。这场暴动使周王朝日趋衰落。

公元前841年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之后,朝政由前来平叛的卫武公共伯和代管,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辅政,称为共和。卫武公采纳辅政大臣的建议,废除了“专利”政策和名目繁多的赋税,社会稳定下来。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之始。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老死于彘地。

公元前827—前782年 宣王中兴

公元前827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他即位后,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内外局势。周宣王任命周公和召公为辅,任用尹吉甫、仲山甫、虢文公、申伯等贤臣,励精图治,整顿朝政。而后平定周边不臣的民族,解除周边威胁。

公元前824年,宣王先后派大夫秦仲及其子秦其率兵西征,击败西戎,并将所占西戎之地封予秦其。

公元前823年,猃狁攻周。宣王命尹吉甫出兵攻打猃狁,将威逼王畿的犬戎赶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公元前822年,命召穆公率军征讨淮夷。

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即郑桓公。

公元前792年,攻打条戎、奔戎,皆不胜。

公元前789年,攻打姜氏之戎,败绩。

为阻止楚国向东、北扩张势力,宣王派方叔率大军南征楚国,胜绩,还在汉水和淮河流域分封了十几个姬姓或姻亲诸侯国。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其治下四十六年间,四夷咸服,周室权威得到重振,疆域大为拓展,人民安居乐业,史称“宣王中兴”。

公元前781年,宣王死后,太子姬宫湦即位,是为幽王。幽王命令伯士攻伐六济之戎,伯士战败而亡。

公元前779年 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纳褒姒,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见讯即出师援救,结果见镐京安然无事,怀怨而归。幽王荒唐的举动为诸侯叛离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友出任周王室司徒。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宜臼出奔西申;幽王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此举构怨于申后父申侯。

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迁部族于郐与东虢之间,为日后吞并此二国奠定基础。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与犬戎攻打镐京,杀幽王及褒姒子伯服,为女儿申后和外孙宜臼报仇。

申侯与鲁侯、许文公等让废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时年9岁。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镐京陷落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出面,一路护送幼主从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周室式微,失去了对四方诸侯的控制能力,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平王以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赐秦,封秦襄公为诸侯。

公元前769—前767年 周郑之争

周郑之争发生在周平王和郑武公之间,他们二人一个是家道式微的周天子,一个是野心勃勃的一方诸侯。在平王东迁时,郑武公护主有功。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灭掉了南边的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郑武公并不满足于这一小小的战果,又将兵锋指向北边的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东虢虽然只是方圆几十里的弹丸之地,但举全国兵力,抵御来犯之郑军,郑武公于是暂时搁置吞并东虢的计划,以免和东虢硬碰硬。

公元前767年,周平王巡视周边,以稳定民心。东虢国境与周王畿接壤,周天子巡边,东虢国君不敢怠慢,率群臣隆重地朝见周天子。郑武公趁东虢不备,下令郑军北上攻打东虢,占领了东虢都城。

郑武公在周平王眼皮底下先灭郐国,又灭东虢,公然践踏周室尊严。考虑到周室东迁后朝政不稳,尚需郑武公襄助,平王只好忍辱含怨,将郐国、东虢故地赐给郑武公,建立郑国,史称“新郑”。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攻戎,至岐而死。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平王。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

公元前739年:晋大夫潘父杀昭侯,迎曲沃桓叔。晋人打败桓叔,立昭侯子平,是为孝侯。齐僖公即位。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死。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与夷,而立弟弟和为继承人,是为穆公。

公元前724年:晋曲沃庄伯杀晋孝侯。晋大夫杀庄伯,立孝侯子郗,是为鄂侯。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死,庶子息姑立,是为隐公。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谋袭郑,郑庄公派公子吕伐段,破之于鄢(今河南鄢陵西北)。共叔段出奔共(今河南辉县)。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其孙立,是为桓王。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沦落到向鲁国求赙。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兵取温之麦;秋天,又取成周之禾,抢收周的庄稼。周郑交恶。宋穆公死,命大司马孔父嘉立与夷,是为宋殇公。

公元前719年:卫州吁杀其兄桓公,自立。州吁赴陈国,卫石碏请求陈执州吁。卫杀州吁,立公子晋,是为宣公。石碏的儿子厚是州吁的党羽,于是石碏杀了厚,史书称碏能大义灭亲。

公元前718年:晋人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郑国攻打卫国牧邑(今河南淇县西南);卫国与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攻打郑国,不胜。

公元前717年:周发生饥荒,天子派人到鲁国“告饥”求助,鲁隐公代周天子向宋、卫、齐、郑等国购买粮食。

公元前714年:宋国不再向周天子朝贡。郑庄公以周王左卿的身份,攻打宋国。北戎侵袭郑国,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戎。

公元前710年:宋华父督杀殇公,攻孔氏,杀孔父嘉而夺其妻。后将公子冯从郑国召回,立为庄公。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联合陈、蔡、卫三国伐郑,王师败绩。郑军射伤桓公肩。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郑国作为臣竟敢伤君,此为周室式微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