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泥鳅、蟹、蛙、鳖稻田综合种养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外延迅速扩展,内涵潜力得到较好挖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十分看重稻渔综合种养效益。2007年,原农业部将“稻田生态养殖技术”列入2008—2010年渔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2011年,稻渔综合种养列入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之中,并将其作为渔业拓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12—2015年国家启动多个专项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的研究与示范。2015年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设立稻田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专项,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基地建设。

一、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扶持力度。浙江省组织实施了养鱼稳粮工程,并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浙江省“十二五”农业重点工程;湖北省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扶持;四川省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为养鱼稳粮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稻蟹生态种养作为自治区“一号工程”,在全区大面积推广。

在农业农村部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目前,在辽宁、浙江、湖北、重庆、安徽、江西、福建、四川、宁夏等13个示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87个,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面积约2000万亩,示范区水稻产量稳定在每亩500千克以上,稻田增效5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已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蟹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鳅共作、稻鱼共作5类19个典型模式,以及19项稻渔综合种养配套关键技术。

在此以成都市为例,介绍该地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及发展趋势。

成都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成都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面积14335千米2,市域内有岷江和沱江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为98.35亿米3,水产资源基础良好,历来都是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再加上水稻种植面积大,非常适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早在1700年前,稻田养鱼就在成都平原地区流行,但受自然经济和技术手段的约束,仅为零星的自给性田间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几经兴衰,直到近20年,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性,成都市稻渔综合种养才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成都市有稻田310多万亩,大多是都江堰、玉溪河自流灌溉田,其中宜渔稻田50万亩以上。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化稻田比例逐步提高,并开展了多品种套养、鱼种和成鱼养殖相结合、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相结合等模式的示范与推广。2014年成都市仅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53万亩,2015年为1.20万亩,2016年为5.57万亩,2017年发展到了9.97万亩,2018年达10万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在2015年已有的“稻-鱼”“稻-鳅”“稻-蟹”“稻-鳖”“稻-虾”“稻-鸭-鱼”6种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并示范推广了“稻-蛙”模式,养殖品种也增加了乌鳢、丁、黄颡鱼等名特优品种,形成了多种模式、多个养殖品种、多种配套技术同时推广的良好格局。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分布在邛崃、崇州等稻田种植集中地区,平均增收2500元/亩以上。2017年成都市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增收2.5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全市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成都市稻田养殖模式主要是稻渔共作,即种稻和养鱼(或虾、蛙、鳖等)同时在一块稻田内进行,充分利用稻、鱼(或虾、蛙、鳖等)之间的共生关系。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主要放养品种达20余种,包括鲢鱼、鳙鱼、鲫鱼、鲤鱼、草鱼等常规品种,以及小龙虾、青蛙、中华鳖和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

2.发展趋势

(1)养殖模式多样化 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平板式粗放养殖,逐渐发展为沟凼结合养殖、沟塘结合养殖,根据不同放养水产品种,在沟宽、沟深及沟垄设计上也有相应调整;养殖模式也由单一的稻渔共生向间作、连作和轮作等多种模式发展,在确保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稻田及土地资源,提高养殖亩产量及效益。

(2)养殖品种多样化 从常规单一养殖品种逐渐发展为多品种养殖综合利用。过去稻田养殖品种主要是草鱼、鲫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常规品种,现在已发展到养殖河蟹、小龙虾、鳖、青蛙、罗非鱼、泥鳅等名特优品种,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效益也大大提高。

(3)经营主体规模化 近年来,成都市出台相关惠农政策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实行连片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合作化、企业化和产销一体化,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出现,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

(4)稻田工程规范化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稻田工程,做到田埂结实、田块不渗漏,稻渔生长空间布局合理,排灌系统设计科学,防逃设施完善,整个田间工程建设规范化。

二、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适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有15000多万亩,而目前已开发利用的2800万亩左右,稻渔综合种养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从全国情况看,稻渔综合种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关键制约因素。一是稻田工程较复杂,特别是丘陵地区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还未开发出与稻渔综合种养相配套的农机农艺。二是稻渔综合种养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虽然各地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扶持,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惠农政策,目前大部分地区受政策和产量的影响已自发进行现代综合种养模式生产,但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三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剩余的老、弱劳动力不能满足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稻渔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很多地方的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运销不到位,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影响农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五是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有机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带动种养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