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用针先诊脉
一、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脉诊是中医学用于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临床中辨证立法、配方选穴、用针施灸以及疗效评判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脉象的形成,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其影响,脉象就会发生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所属经络、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进退预后。恩师程子俊教授晚年在总结其针灸临床诊疗经验时提到:“针灸辨证必须四诊合参,在四诊中,首重脉诊。”并提出“脉象不同,主证各异,刺法有别。脉象虚实不同,则针刺深度也不一样,脉虚者宜浅刺;脉实者宜深刺”。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程老指出:“在针灸临床中重症轻脉的现象时常可见,许多针灸医师忽视诊脉,以致施行针灸操作时,运用的方法与脉象所反映的病证性质相反,该用补时反用泻,该用泻时反用补,该留针时不留针,该速出时不速出,不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常犯‘虚虚实实’之戒。其实针灸临床辨证过程同内科一样,在诊病时一定要先诊脉。”通过察脉辨证,可以了解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盛衰,以及所涉及的脏腑、经络、邪正消长等,为治疗疾病指明方向,并据此选择针具、针刺穴位,确定针刺的深浅、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而后才施用相应的针灸补泻手法等。
正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顺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程老认为,凡脉象紧急的多是有寒邪,脉象缓的多属热;脉象大的多属气有余而阴血虚少;脉象小的都属气血不足;脉滑的是阳盛而有热;脉涩的气滞血少,微有寒象。因此,在针刺时对急脉及相应的病变要用轻泻的刺法,微泻其气,不能出血,使气血调和;对滑脉及相应的病变,则需用浅刺快出针的方法,以泻亢盛之阳气而泻其热;对于涩脉及相应病变,针刺难于得气,选取经脉时宜强调其准确性,务必刺中其脉,根据症状的逆和顺,可以久留针并按摩肌肉,以导脉外之气。出针后,要快速按压住针孔,勿使其出血,使经脉中气血调和;至于脉象小者,属气血俱虚,阴阳形气皆不足,不必针刺治疗,可用甘味药调补之。程老反复谈到对脉象微小或大而无力者,不宜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应服药调补。这就是说明脉象不同,主证各异,因而在针灸施治上也就有所不同,故在处方配穴上和针刺施术上要根据脉象的不同而行针,切勿盲目施针。凡脉证相逆者,应倍加注意,不宜贸然用针。《灵枢·逆顺》中描述到“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也是告诫医者临床中查证必须诊脉,脉证不符者慎用针,若妄施针刺,非但不利于阴阳之气的调补,反而易耗伤正气,导致失治、误治,加重病情。
二、脉象简化,深入浅出
脉诊中脉象有数十种之多,对于中医师尤其是年轻的初学者有些无从下手。程老学医之初,在临床过程中喜欢将许多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并加以总结凝练后传授给后辈,这样做便于初学者掌握重点、提纲挈领。程老认为传统中医好多东西过于繁杂,尤其是古代,亦有好多名医不愿将真正的心得要领轻易传授,故意将有些东西写得隐晦繁乱,混淆视听,这就需要我们在浩瀚的典籍中去伪存真,吹沙见玉。
程老将脉象简化为8种:浮沉、迟速、大小、长短,分别对应表里、寒热、强弱、实虚。程老讲脉象应四时,“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方为常脉。此处毛即浮,石即沉。并总结寸脉一般对应头颈胸,关脉一般对应胸脐(横膈),尺脉一般对应脐以下。这样简化下来,深入浅出,对于青年医师来讲更便于掌握一些,基础掌握了,牢固了,熟练了,再进一步提高。程老认为,医者能精通脉理,熟识脉象,才可以洞悉病机,把握疾病的动向。针灸同内科辨证拟定治则处方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需配合手法操作,那么在用针前必须要先诊清脉象,不然就要贻误病情,如要做到心中有数,必然在用针前先要诊脉。然后才能立法处方,或补或泻,或补母泻子,或先泻后补等。
三、四诊合参,全面客观
上古时期,古医者在采集疾病信息方面,没有现代的先进仪器可以利用,先贤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之法,经过历代不断地阐发、完善,“望、闻、问、切”四诊成为中医学用于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四诊合参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详实的依据,是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局部的疾患可以影响全身,通过观察人体的四肢、五官、体表等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机体内脏疾患。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恩师程子俊教授非常重视四诊合参辨证,在诊疗疾病过程中,程老一再指出:“望闻问切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如此才可全面正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做出确切的诊断。”正如程老谈红舌时曾这样讲道:红舌多见于热证,在外感病中大多体温升高,但在内科疾病中,体温却不一定升高。即使体温增高而发热,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许多患者体温正常,并不发热,但其症状特点属于热象,如自觉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等,仍可诊断为热证。甚至连上述热象都不具备,但却有舌尖红而溃烂,亦属于热证,因为舌尖红就是一种热象。
程老认为,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四诊”将所见证候进行分析与归纳,在“分经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的基础上,确定为何经何脏的基础上,选取适应于该病的某经腧穴,或该经与有关之经的腧穴配合施治,并根据病变之邪正虚实、表里阴阳、寒热属性等不同情况,确立针灸施治的处方、补泻手法等。程老总结的这些论述,强调了针灸的学习和临床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并应结合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报道,吸收各地的治疗经验,博采百家之长。程老常告诫青年医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针灸专业知识,提高针灸业务水平,提升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业务能力,精通业务,提高医疗质量,这种大医精诚的行医操守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和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