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图解中国哲学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有权力的人要听谁的话

商周之际政治思想的转变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从宾客到嫡长子

在商朝的宗教信仰中,商王的无上权威是由帝赋予的,其在世时可以利用帝所赋予的权力统治万民,其死后则可到帝廷成为帝的宾客。按照这样的设定,既然商王受到帝如此的眷顾,那么其统治应该是安稳无恙才是,然而到头来却被一个地处西隅、领土仅数十里的周国所灭。这便产生了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因为商被周所灭,那么护佑商的帝是否还具有无上的权能?第二,以小灭大,以臣弑君的周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与权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这两个问题,周人通过建立新的至上观念——天来予以回应。首先,周人认为天生万物,殷人也好周人也罢都是天的孩子,而王则是天的嫡长子;同时,王若不顺应天道,那么天就会革除王的嫡长子身份,改立他人为嫡长子。在周人看来,因为纣王昏庸无道,所以天将嫡长子的身份传给了武王,武王伐纣的成功与周王朝的建立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敬德保民

既然纣王与武王的区别在于是否顺应天意,那么所谓的天意又是什么呢?在《尚书·泰誓》中,对于这一问题有比较明确的回答。文中称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万物之中人为最灵,人中最聪明者就可以做君王,而君王的真意是做百姓的父母。简单来说就是天指派君王来照顾养育百姓。同时,天还会通过百姓的视听来判断君王是否合格。若合格,天会继续护佑君王;若不合格,天就会革去君王的身份,再立其他人做君王来照顾百姓。

天的意志是使百姓怀惠,而百姓的心意是向往好的生活,天意与民心始终是一致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君王,就是因为他可以上承天意、下顺民心,而这就是“德”。这就是中国民本思想的滥觞,也奠定了后来中国政治哲学的方向。

王道思想的雏形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这十六个字虽然简单,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却很深刻。这个命题不仅确立了周朝及其以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执政理念,同时也为后来中国儒家哲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天意即民心

在周人看来,天与民之间是一种相互的绝对关系,但是天与君、君与民之间则不是:天有权力确定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君主,其标准就是能否做到敬德保民;若能做到,则天与民认可此人为君,若做不到则不能为君。

君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