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的影响
对于为什么领先企业很难始终保持它们在硬盘行业的领先地位这一问题,我的研究让我总结出“科技泥流假设”(technology mudslide hypothesis),意思是说,企业在面对永无止境的科技变革时,就像在泥流上求生,它必须永远保持在泥流之上移动,稍一停顿下来,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收集一个数据库并进行了分析。这个数据库中包含了1975年至1994年间,全球硬盘行业的各个企业每年推出的各种硬盘的技术和性能规格。有了这个数据库,我就可以了解到底是哪些企业在引领每一轮新技术浪潮,追踪新技术是怎样逐步传播到整个行业,找到哪些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哪些企业被甩在了后面,衡量每次技术变革对硬盘的容量、速度和其他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认真回顾硬盘行业每次技术变革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找出,到底是哪些变革在推动新兴企业走向成功,或导致成熟领先企业走向失败。
我曾以为,参考之前的学者对技术变革的研究成果,会让我得出我所期望的结论,但这项研究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我竟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事实上,这项研究表明,不管是技术变革的速度或者难度,都不是导致领先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科技泥流假设”是错误的。
大多数产品的制造商已经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某种固定的性能改善轨道。例如,从1979年的8MHz的8088处理器到1994年的133MHz奔腾芯片,英特尔公司每年都将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提高约20%。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将它生产的胰岛素的纯度从1925年的50 000 ppm杂质(ppm意为“百万分之……”)减少到1980年的10ppm杂质,年改善幅度达14%。当企业确立了一种可量化的改善方法轨道时,判断一种新技术是否可能提高某种产品的性能(相对于之前的产品),便成为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
但在其他情况下,技术变革的影响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例如,笔记本电脑是否优于大型计算机?这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问题,因为笔记本电脑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性能改善模式,而且笔记本电脑对性能的限定和评估方式,与大型计算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记本电脑一般具有完全不同的用途。
对硬盘行业历史上历次技术变革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行业存在两种类型的技术变革,这两种变革对行业领先企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第一种技术延续了硬盘行业对产品性能的改善幅度(总容量和磁录密度是最常见的两种指标),而且性能改善的难度可划为一个从渐进到突破的范围。在研发和采用这些技术方面,硬盘行业的主流企业总是处于领先地位。与之相比,第二种创新则破坏或重新定义了性能改善模式——这常常导致行业领先企业走向失败。
本章的剩余部分将列举有关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的典型例子,总结这些技术在硬盘行业的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此来阐述两种技术之间的差别。阐述的重点在于对比成熟企业与新兴企业在发展和适应新技术方面的差别,并说明成熟企业为何在这些过程中会领先或落后于新兴企业。为了找出这些典型事例,我们将研究硬盘行业的每一项新技术。在分析哪些企业在各个变化发展阶段会处于领先或落后地位的过程中,我将成熟企业定义为那些在新技术出现前已经在硬盘行业声名鹊起,并在对上一代技术(指所研究的新技术出现之前的主导技术)的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我对新兴企业的定义是——那些在发生新技术变革时进入硬盘市场的新兴企业。因此,在硬盘行业的发展史中,任何一家企业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例如在8英寸硬盘出现时)都可以被定义为新兴企业。但如果所研究的技术是在企业进入硬盘行业后才开始出现,那么这家企业就可被认定是成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