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见资本人: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亲述创业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负女儿之名,要做最好的企业

■ 澄天伟业 冯学裕

“我觉得中国企业真要想在智能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做得更大、更强,形成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

——冯学裕

1992年,很多如今耳熟能详的创业故事里的主人公尚是青春美好、一无所有,但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年著名的小平南方谈话,让很多心怀憧憬的年轻人,在改革热潮的感召下,从祖国大地四面八方奔赴深圳。

宁波青年冯学裕就是其中一位。1984年他第一次来到深圳的时候,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和开发场景,当时就判断“这个地方可能很有机会”。8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有企业开始面临生存挑战,34岁的他在这一年“被迫”思考未来,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从老家国企辞职,踏上南下路程,投入创业洪流。

贸易中嗅到智能卡商机

来到深圳之后,冯学裕第一次创业做的是电子贸易,买卖的产品中就包括智能卡芯片。

20世纪90年代,冯学裕接触到的智能卡芯片主要指电信卡,就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插入的用户身份识别卡——SIM卡,在当时这是个舶来品,也是稀罕物。

智能卡的概念最初由法国人罗兰德·莫瑞诺在1972年提出,此后,法国布尔(Bull)公司率先投入研发,并于1976年首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由双晶片组成的智能卡。

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在智能卡制造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国内运营商都得从海外进行采购,尽管其运输成本高昂、运输周期漫长,走海运需要大约两个月时间才能拿到货。

这种产品短缺的困境在90年代后期愈发凸显,当时手机开始得到普遍应用,用户规模迅速增长,此时依靠国外供应的智能卡,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青年冯学裕

当时虽然有少数企业尝试自主生产智能卡,但囿于技术原因,制造所需的很多零部件仍得从海外采购,甚至连镶嵌芯片的塑料卡都得在法国购买。

身处贸易一线的冯学裕很快地察觉到商机,他决定在国内设厂从事电信卡卡基生产。尽管他对技术一无所知,也没有做实业的经验,但凭着对国内未来智能卡市场发展的信心,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一年是1997年。

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尽管冯学裕有丰富的销售经验,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支持,他也完全不懂智能卡制造技术,唯一的法子就是从国外请工程师做技术指导。

有了工程师的技术指导还是不够,冯学裕还要解决国内生产设备落后的难题,卡基主要由PVC、ABS片材经过印刷、层压、冲卡而来,而在20年前要实现在塑料薄板上印刷是很困难的,得多层成压,一点分裂也不能有。

“公司刚成立应该有100多名员工,那个时候自动化程度很低,有一些设备国内没有,得到国外去买,生产周期非常长。”冯学裕回忆创业初期的情况。

此外,当时SIM卡是整张卡都放进手机卡槽,所以卡片大小规格的正负公差非常小,如果稍有偏大,卡片的触点与需求点不融合,信号就会中断,手机就无法正常使用。

为了确保能顺利生产,冯学裕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攻克技术难关,“我天天都是在企业里面,吃饭、睡觉都在这里面,每天都是吃泡面,就想着搏一把。”凭着这股对自己的狠劲,冯学裕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培养”成智能卡专家。

澄天伟业智能卡生产线

原以为技术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能开工大吉,殊不知真正的考验还等在后头。到了真正组织生产的时候,困难还是比冯学裕想象的多得多。

智能卡的卡基对原料要求很严格,胶片要做得很平,每个颗粒的处理都有标准,为了让颗粒足够细腻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冯学裕当年曾花重金80万元人民币从意大利购买原料,最终做出5万张卡,销售价格是2元/张,销售收入总计10万元,亏了70万元。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创业为什么困难?或许就在于光有努力远远不够,即使企业拼尽全力不断研发,但只要出来的产品有瑕疵、客户需求认识不到位,这单买卖注定亏本。冯学裕用了80万元的料做了10万元的产品。

而等到熬过产品生产规范化的阶段,时间又过去了半年,这个时候公司才基本实现产品达标。让他欣慰的是,所有的付出和辛苦并没有付诸流水,在那段否定、推翻、重建不断循环的日子里,冯学裕颠覆了智能卡的生产流程,将一版一卡提升至一个版24张卡的生产速度,一下就把产能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而这前前后后一年时间里,冯学裕资金投入就超过千万元。难道不担心产品出不来资金打水漂吗?

“我有一些思想准备,但是我对中国智能卡以后的发展是看好的。因为当时美国及欧洲的发达国家,每个人钱包里都有几张卡。而中国有13亿人,如果说每个人5张的话,那是多大的市场?!而且有一些卡是每年要换的,不是永久性的,这样一比较,我相信智能卡的市场会非常大。”

事实证明,冯学裕没有错看智能卡的市场潜力,“2003年,我们的量已经做到非常大了,每个月出货量达到1500万到2000万张,而且由于是国内首家掌握智能卡制造技术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相对比较高。”

2003年,冯学裕参加上海生产基地奠基典礼

从2003年开始,十余年过去,澄天伟业已经在深圳、上海、北京、印度新德里组建了四个生产基地,以及沪深两地共三个个人化中心,每个月智能卡出货量稳定在1亿张。

所有从无到有的创业,成就和辛苦是成正比的,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每走一步、每新建一个工厂,都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才能够做得到,这点冯学裕体会尤深。

冯学裕说,2003年公司在上海建工厂时,他基本上每一个礼拜都要出差两次坐四趟飞机,为了不影响工作,出发的时候选最早的飞机,再坐最晚的航班回深圳,以至于他的司机都调侃道,“老板,你基本上是在飞机上过日子的。”

“但这个工厂最终建得非常好,产品合格,客户满意,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欣慰、特别幸福。”回头看自己20多年的创业生涯,冯学裕这样评价自己,“刚开始每个企业家都会这样(艰辛),但我觉得我已经很负责任了,已经很用心了。”

事业帝国后的家庭温情

冯学裕是家里的幼子,上面还有一兄一姐,父亲早逝,他们兄弟姐妹三人由母亲勉力抚养长大,16岁就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打拼,“我们这一代创业的人都是这么苦过来的,但是因为心里有一些坚持,就找到了比较快速的上升通道。”

谈到澄天伟业这个名字的由来,冯学裕脸上洋溢着温情。

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冯澄天,寓意是澄清天空,他希望这个略显男性化的名字能够让女儿成长为一个大气的人。后来当冯学裕要为自己的智能卡事业成立一个公司时,他毫不犹豫就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一个是爱惜家庭,第二个就是告诉自己一定要做成功,为家庭负责。”

2006年,冯学裕的智能卡事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他萌发了到香港上市的念头,“我觉得中国企业真要想在智能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做得更大、更强,形成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依靠自己的资金积累会很慢,而上市能够更快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产业链延伸拓展新领域

有了去境外IPO的想法后,冯学裕将各地的公司集团化,并成立澄天伟业。但因种种原因,冯学裕最终没能如愿,此后这一等便是十年。

但这十年冯学裕并没有困于等待上市的焦虑之中,而是带领澄天伟业从单一的生产电信卡卡基,逐步向智能卡产业链下游延伸,形成了包括卡基制造、模块封装、信息个人化等工序完整生产链。

国外客户到访

招股书显示,2014~2016年,澄天伟业每年营业收入都在2.5亿元以上。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减少部分低毛利率、低附加值的业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原智能卡制造基础上,增加了铣槽、封装、个人化等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后道生产工序服务,加上生产自动化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大幅提升,近三年的净利润从2600万元左右,跃升至超过4200万元。

随着产业链延伸,澄天伟业产品线逐步向公共事业、金融支付等领域拓展。澄天伟业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规划为“4800万张金融智能卡及个人化建设项目”。金融支付是冯学裕未来想做的一个领域,建设国内高效率、自动化的金融智能卡生产基地。

2017年8月9日,澄天伟业在深交所敲响上市宝钟

上市是澄天伟业(证券代码:300689)的一个里程碑,但不是最终目标,谈起未来冯学裕依然雄心勃勃。“我要做智能卡领域里面质量最好的企业,做遍及全球的生产。”

(陈怡珊)

扫码收看澄天伟业冯学裕专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