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这是人们对70年代影片的生动概括。
城市里一般是集体组织观看,一些青年通过看电影谈恋爱、找对象,台词都很熟了,看电影是为了消磨时光。
那时候,城市和农村都流行放映露天电影。在农村,看一场露天电影可是一件大事,人山人海的,许多人翻山越岭,几十里路赶去。夕阳西下,放映员就已经将幕布撑好,大家争着将板凳靠近放映机的位置。放映员在调焦的时候、或者换片子的时候,一些人将手对着投射灯直挥,手影照射到幕上,很得意。碰到放映员深夜从其他地方放完影片后再来连放,那大家更是盼望得直伸脖子。
观众很多,几乎将银幕四面围住,后边的爬到房顶、树上、电线杆上,常有不小心摔伤的。有的人到银幕背后从反面看,没办法,正面人太多。
也有小青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帮一帮地打群架、逞威风。
那时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放了一遍又一遍,看的人眼圈发红,“男的要带两条手绢,女的要带四条手绢”。
放正片子之前,少不了新闻纪录片,一般都是尊敬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这些“新闻简报”放好后,才是当天的“主菜”——影片上场。
有时候,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银幕会突然黑上几秒钟,内行的观众就会发出惋惜的慨叹:“被剪了!被剪了!”
作家叶兆言回忆:
***
记得那时候公演的外国电影,只有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几部电影。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的儿童片叫《勇敢的人们》,其中有个镜头是一群小孩去河里游泳,一个少女只穿着胸罩和三角裤,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在当时很激动人心。黑暗中不知谁喊了一声,于是一片唧唧喳喳。《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小段《天鹅湖》舞,有些人买了票,反复看,只要那半分钟的《天鹅湖》一结束,就立刻堂而皇之地退场。
***
上海联合院线负责人吴鹤沪回忆:
***
在“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日子里参军当上了一名电影放映员,有一天,放映《列宁在一九一八》,影片中有两组镜头是无法删剪的,一组是特务在剧场密谋刺杀列宁的镜头,长镜头中总有天鹅湖作背景,特务窃窃私语的特写与四小天鹅欢快的芭蕾舞步交替闪现,声画是不一致的,营造出紧张气氛;另一组是为防不测,列宁在瓦西里家的客厅里席地而睡,脑袋底下枕着几本无聊的书本,瓦西里的爱妻指着熟睡的列宁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进而相拥相吻。按领导的指示精神,每当放到这两组镜头时,放映员必须准确无误地用手挡住镜头,银幕上不能出现小天鹅穿超短裙赤裸大腿跳芭蕾舞和瓦西里夫妇相拥相吻的画面。毫无疑问,我这个放映员也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几场电影下来也就做到“准确无误”了。(《六十年代记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