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帝东巡》序言原载王佩环主编:《清帝东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天子出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在最早的经典中即有所反映。《书·舜典》说:“岁二月,东巡守”。《孟子·梁惠王》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帝王,如秦皇、汉武都曾巡行各地。人们对天子出巡,议论颇多。有人认为:巡狩是为了视军察吏、观民问俗,是最高统治者接触下层社会、履行统治职责的重要活动。也有人认为:天子巡幸,靡费钱财,扰害百姓,只是满足帝王个人冶游的欲望,有害无益,是一大弊政。在这个问题上,百家争鸣,分歧甚大。看来需要具体分析,帝王出巡往往有利有弊,每次出巡都要动用大量财力物力,耗费甚多,但在当时条件下,又不失为整军经武,接触社会,了解官方民情的一种方式。每个皇帝每次出巡的目的、性质、规模、耗费亦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有关清以前帝王出巡的具体情况,年代久远,文献缺略,语焉不详,我们现在难以完全弄清其出巡的盛况和作用。唯有清代的档案和资料,存留下来的最为丰富,有许多珍贵的原始记录,使我们得以了解清代帝王出巡的许多细节。关于康熙和乾隆的南巡江浙受到大家的普遍注意,学术界发表过一些著作和文章。但清帝的东巡,尚无人研究,人们所知甚少,而东巡的重要性,其军事和政治意义实际上超过了南巡。王佩环等同志所著《清帝东巡》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介绍、评述清代帝王东巡情形的书,到目前为止,也是最具体详细地描述封建帝王出巡的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所谓“东巡”,系出巡盛京(沈阳)、吉林等地。这里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祖宗陵寝所在。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之墓,盛京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墓,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墓。清帝继承祖先基业,报本追源,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之地。在其入关之后,曾有四个皇帝先后十次赴东北谒陵: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在谒陵的同时,行围习武,考察吏治,联络蒙古,关心农牧,修葺城垣,提倡文化。其中康熙帝第二次东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主要目的是抵御沙俄的侵略,故远行至松花江上吉林船厂,其意义最为重要。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说:“移宁古塔将军驻镇于此,建木为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名,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又有江船数十,亦具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即俄罗斯人)”。

《清帝东巡》一书搜集的资料极为丰富,包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各种档案,辽宁省档案馆所藏《黑图档》、《盛京内务府档》,以及《实录》、《会典》、《御制诗文集》,官吏、传教士的私人著述,朝鲜史料,等等。作者对原始资料爬梳整理,用功甚勤,故能清理出十次东巡的清晰线索,勾画出许多具体细微的情节。每次东巡,从颁发谕旨、诏告天下起,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准备,从铺垫御道,修缮行宫,准备马匹车辆,途载食品用具,到东巡队伍的组成出发、路线、站程、行围打猎、住宿膳食、沿途风光、风俗民情,以及谒陵之程序、仪注、各种典礼祭祀、筵宴赏赐、整军较射、理政观风、游览题咏等等,细微而形象地再现了二三百年前清帝东巡的盛大场面和多种活动。阅读本书,犹如置身于当年的东巡队伍中,一幕又一幕生动的历史场景浮现于脑际,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存留下来的资料很丰富,而需要研究的问题极多。应该分工合作,逐个地进行具体研究。每个课题都要花费艰巨的劳动,从整理原始资料做起,在浩瀚的史料中披沙淘金,撷取精华,使之条理毕具,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清帝东巡》一书就是这样做的。我读完书稿,掩卷沉思,颇有所得。我深深感谢王佩环等同志的辛勤努力与开拓创新精神,抓住这一具体课题写出了一本好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他们为正在盛开的清史研究园地奉献了一束芬芳而绚丽的花朵。


注释

[*]原载王佩环主编:《清帝东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