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艰难的里程 深刻的教育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0日。——读吴玉章同志的回忆录

最近,吴玉章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他写的《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并收入他的著作《辛亥革命》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篇文章清晰地勾画了五十年前资产阶级革命从酝酿到高涨的全貌,描述了当时爱国革命志士们如何披荆斩棘走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正是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时期。帝国主义强盗们力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腐朽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投靠到帝国主义的怀抱中。中国天空中密布着黑暗阴云,国家民族面临了存亡绝续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征服、被吓倒,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投身于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行列,辛亥革命就是这个斗争发展的最高潮。虽然由于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十分软弱,革命最终归于失败,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朝反动政府,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嚣张气焰,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的准备。

吴玉章同志的回忆录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概括总结了这样一个艰苦的革命年代,并以生动酣畅的笔墨,叙述了个人经历和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站在当时历史运动前头的许多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回忆录共有二十三节。这期间吴玉章同志的经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到1903年作者留学日本为止。当时,吴玉章同志正在四川读书。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位青年志士心中激起了爱国主义的怒火。他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痛哭不止,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而欢欣鼓舞。他倾心于改良主义思想(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以至被顽固分子讥为“时务大家”,“要杀头哩!”但是,他仍旧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向前走。戊戌变法以后一系列现实斗争深刻地教育了这位热情的青年,把他逐渐推动到革命的道路上去。他开始感到改良主义不可能救中国,转而钦佩义和团“反洋人的革命精神”,厌恶清朝政府“挂羊头卖狗肉”的“新政”。为了出国去寻找救国道理,他不惜抛开家庭,离别妻儿。在回忆录中,作者以素朴而动人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这段经历。1903年吴玉章同志到了日本,立即参加了著名的拒俄运动,成为一名勇敢热情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第二个阶段是从留学日本开始到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为止。吴玉章同志一面在日本学校读书,一面积极参加了各种革命活动,如同盟会的成立、《民报》和《四川杂志》的创办、反对“取缔规则”的斗争、组织暗杀活动、建立共进会、筹备黄花岗起义等等。吴玉章同志为革命事业费尽心血,努力奔走。他个人的优秀革命品质也进一步得到发扬。他为了《四川杂志》的查封事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庭上慷慨陈词;他在运送枪械时不避艰险,出生入死;他为了维持革命报刊的出版和革命同志的生活而到处奔走,募捐告贷。他把革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表现了无限的忠诚,把个人与革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在革命活动中的恰当写照。

第三个阶段是从参加四川保路运动起一直到二次革命失败。这是辛亥革命的沸腾岁月,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从高潮走到了失败的时期。吴玉章同志以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姿态,投身于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中。但是可以看到,帝国主义的破坏,封建军阀的反扑,立宪派的倾轧,革命阵营的分化,一重又一重的难关阻碍着革命的进展。吴玉章同志和其他许多先进人物在一起为挽救垂败的革命而努力,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怀疑、苦闷产生了。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重大的问题盘旋在他们的脑中。但是,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前途仍然充满着信心。他在描写当时自己的心境说:“我对于祖国的前途总是抱着无限的希望,我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既有着几千年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又有着数万万勤劳而勇敢的同胞,她一定会冲破重重的黑暗而走上光辉灿烂的前程。”正是这种从现实斗争中锤炼而来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推动作者进行新的探索的动力。吴玉章同志的回忆录到此为止。在这以后不久,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吴玉章同志和其他许多先进革命者很快地接受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一个民主革命家一跃而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这篇回忆录不仅叙述了个人的经历和斗争,而且作者以亲身的经历见闻作为线索,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一整幅宏伟壮丽的革命历史图卷。“高瞻远瞩”和“具体入微”相结合,正是这个回忆录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把个人的经历和整个历史交织融合在一起。回忆录中除了描写个人的思想活动之外,还概括地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同盟会成立、辛亥之前革命派的历次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清王朝的覆灭、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二次革命,等等。作者叙述了这些事件的经过,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作者当时的思想活动是和上述这些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局形势的变化决定着个人的思想面貌和进步历程,而人们的努力奋斗又推动着革命的进展,可以说个人和革命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回忆录的字里行间令人深深感到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其中反映出当时青年一代的忧虑和希望、社会、家庭、师友、同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艰苦细致的秘密工作,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总之,在短短几万字间,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叙述得层次分明,各种人情世态历历如绘,许多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当然,要是没有作者那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不可能刻画得这样生动细致、具体入微的;要是没有作者那样高度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也是不可能通观全局,高瞻远瞩地总结这样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的。可以说,这篇回忆录既是一部生动优美、令人百读不厌的传记文学著作,也是一部丰富翔实、气势磅礴的历史著作。

回忆录的另一个特色是充沛的革命热情和高度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作者的爱和恨、歌颂和谴责表现得非常鲜明。回忆录中描写了为宣传革命而囚死在牢狱里的英气勃勃的邹容;描写了少年聪俊、善于制造炸弹,并且在黄花岗起义中奋勇当先、临危授命的喻云纪;描写了在少数兄弟民族地区埋头工作,献身于民主革命和民族团结事业的王仰思、安彝鼎;描写了慷慨悲歌、豪放多才,后来积极领导保路同志军转战各地,积劳病逝的龙鸣剑。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英雄人物,一个个精神奕奕、光彩照人,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作者也以犀利的笔锋鞭挞了人民的敌人和革命的叛徒、逃兵,其中有老奸巨猾、怀抱窃国野心的袁世凯,骄横一世终于像一条狗一样死去的端方,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素鲜恒德”而出卖自己灵魂的汪精卫,还有顽固不化屠杀四川人民的赵尔丰,信口雌黄、编造自己光荣历史的周善培,贪生怕死、把枪械丢到大海里的周来苏,临阵脱逃、置同志生命于不顾的陈炯明,以及骄横跋扈的悍将林畏生,私填委任状的官迷秦毓鎏,等等。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个字就把他们的丑恶神态揭露无遗。使人读了之后觉得他们真是既可笑又可怕。无论是歌颂还是谴责,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于这段历史和当时的人物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确切的评论。在回忆录的开端,就展现了一幅革命时代的背景。人民群众力图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枷锁,起来反抗斗争,令人感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革命的风暴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到来,而那些革命派人物,好像是呼唤暴风雨的海燕,展翅飞翔,往来于风雨之中。作者不仅记载了事件和人物,并且论述了产生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条件、情势,论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人物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在歌颂革命运动和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并没有忽略对它们的弱点进行分析和批判。例如,在肯定同盟会纲领的积极意义时指出了它怎样轻轻放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个最主要的敌人,在赞扬革命派的革命斗争时也指出了像章太炎分裂倒退和宋教仁幼稚天真所造成的损失,在表扬会党的积极作用时也批评了它们中间成分复杂、纪律废弛的缺点,在阐述新军的首义功绩时也分析了它们因缺乏经验而拱手交出领导权的弱点。作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从各方面总结了这次革命的弱点,并指明这些弱点的产生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样就使人对于辛亥革命的必然失败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吴玉章同志当年是勇猛果敢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今天更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数十年来,他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人民的事业忘我地奋斗,并且在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而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他以五十年前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这篇回忆录,给我们进行了一次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的斗争是何等艰难困苦,先辈们的革命道路是何等迂回曲折,而他们的革命精神又是何等英勇坚强。一代一代的革命志士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才为我们后辈人争得了今天的幸福,人民的胜利确实是得来不易的。温习过去,我们就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继承革命前辈的事业,学习他们坚强的革命精神,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思想,并掌握好革命和建设的本领,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加倍努力。


注释

[*]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