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英雄瞿式耜
今年是瞿式耜诞生四百周年。瞿式耜(1590—1650),江苏常熟人,明清之际,任南明永历朝的大学士,督师桂林,抵抗清军,城陷被俘,英勇不屈,殉难。今年春间,李克为同志在常熟市政协会议上呼吁纪念四百年前的这位爱国英雄,以弘扬民族正气,倡导爱国主义。我有幸读到这篇发言稿,写信表示赞成拥护。以后,故乡的朋友写信邀请我回常熟去参加纪念活动,我欣然应邀,已准备专程南行。不巧的是纪念会在九月初举行,恰巧我在北京有多次重要的会议活动,时间冲突,不能分身参与盛会,我深深引以为憾。对瞿式耜这位故乡先贤,我一直怀着崇敬之心。在少年时代就听到过关于瞿式耜的故事,因为我的邻居就是瞿家(即江南著名藏书家、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我父亲和瞿氏交谊甚笃,亲如家人。我从小就知道瞿家珍藏很多书籍,还出过一位“大忠臣”。稍长,曾经看过一本小说,写瞿式耜死后,其后人从广西运回他的尸骨,奔波穷荒,艰难险阻。这是小说家根据瞿式耜及其孙昌文的真实事迹,加以夸张渲染,演义成书。看了这本书,瞿氏一门忠臣孝子的形象,铭刻在心。尽管三四百年前的忠孝观念已不适应于现代生活,但当时这一生动、光辉的故事在我幼小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至今认为,当年接受的这类历史和伦理教育,是含有合理、有益内容的。
以后,我从事历史研究,虽然未下功夫研究过瞿式耜,但因专治清史,自然注意到明清之际这位大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读了一些流传的作品,更多地了解他,也就更加地景仰他。这大概是我为什么一读到李克为同志的发言就心潮澎湃、援笔响应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路经桂林,有幸到桂林叠彩山瞿式耜、张同敞的就义处参谒,刚好我们有四个搞历史研究的人同行,又都是常熟籍人,同时来此瞻仰,这四个人是扬州师范学院祁龙威教授、南京大学蔡少卿教授、军事科学院张一文研究员和我(祁、蔡、张现属张家港籍,原属常熟县)。我们四人在瞿、张的纪念碑旁合影留念,我一直珍藏着这帧照片。
常熟自古是文人荟萃之地,英彦辈出,斯文称盛。明清两代的官员、翰林、文士、诗人、画家,不乏卓越之人。瞿式耜不但有斐然的文才,特别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英勇抗敌,以身许国,被俘后坚不屈服,赋《浩然吟》,慷慨就义。“从容待死与城亡”“头丝犹带满天香”,这是何等坚贞的性格与旷达的胸怀。正是这种重视气节、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华的优秀儿女,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近代中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许多侵略,而从古代传续下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得以发扬光大,使全民族在危急关头,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使得中国在经历深重苦难之后,仍能自强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景仰瞿式耜,纪念瞿式耜,并不只是崇拜某个英雄人物,而是要崇敬和发扬体现在瞿式耜身上的凛凛正气与民族尊严。一个国家,不管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还是在艰难创业的建设环境中,都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持,都需要有为国为民、牺牲拼搏的高尚精神,以鼓舞和推动全体人民奋发上进。没有这种精神,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能有团结力、凝聚力,不可能克服困难、迅速前进,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而爱国主义就是这种能够动员全民、鼓舞全民,成为全民共有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武器。尽管瞿式耜生活在封建社会中,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和今天的爱国主义有很大不同,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以热爱全体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根本内容,而古代的爱国主义则以反对国内的异族压迫为内容。在古人的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因此,他们的爱国思想无条件地与忠君相结合。这也是旧时代的爱国志士往往不能施展抱负而以悲剧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剔除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那些内容,他们那种维护民族尊严,力求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志向,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那种锲而不舍、苦心孤诣、牺牲个人的奉献精神是和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相一致的。今天的爱国主义正是古代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继续、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像黄河、长江一样浩浩荡荡,自古迄今,奔流不息。瞿式耜是这条滋润中华民族心田的奔腾长河中,飞溅而起的一朵灿烂闪光的浪花。我们纪念他,正是为了学习、发扬他的爱国精神,使我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刚直无畏、为公而忘私的人,为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鞠躬尽瘁,贡献一切力量。
注释
[*]原载《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