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
孟德斯鸠于1748年发表《论法的精神》。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是一个农业封建专制国家,人口2300多万,90%为农民,封建土地采邑制占统治地位,90%以上的土地在10%的贵族与僧侣手中,他们凭借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收入的1/4被地主剥削去,1/10被僧侣剥削去。农民另外还要负担土地税、财产税、盐税、内地货运等税收和超经济剥削,人身也依附于贵族和寺院。另外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主仿效英国的办法,从农村赶走农民,建立资本主义式的农场,加紧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是对农民的掠夺。
当时法国工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小生产者占优势,拥有2~10个工人的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机械化程度很低,几百个工人的工厂极少,纺织业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在企业发展中,家庭加工形式相当普遍。许多企业的工人在工场工作的很少,而是将原料领回家中加工。即使是在工商业城市巴黎,也与其他地方一样,是由小作坊、小店铺、小手工业经营珠宝、地毯、纺织品等物,拥有二三百人的工场很少。
商业贸易有一定的发展。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呢绒大量出口。马赛港每年开出1500只船。波尔多从1717年的1200法郎贸易额发展到1741年的7500万法郎的贸易额。但就整个商业而言,其受着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封建专卖权的阻碍与束缚。
总之,一方面,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法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手工工场数量增加较快,工人数量已达60多万。商业发展客观上要求冲破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封建生产关系。
政治上存在着三个等级,也是法律规定的三个大的社会集团。第一等级是僧侣及部分宫廷贵族,大约13万人。第二等级是贵族,其中包括司法官吏,共10万到14万人(有的说40多万人)。其中15000贵族占据宫廷最高职位,领取巨额俸禄。第三等级为资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手工工场工人,占人口的90%左右,约为2300万人,其中农民占多数。僧侣和贵族就是第一、二等级,构成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利用教会和国家机构牢固统治着法国。第三等级为被统治者集团,成分复杂,情况不一:资产者属于这一等级,但受的压迫小些。农民受的压迫最重。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还是资产者,在政治上均无权利。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有可能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
当时法国是君主专制政体,封建统治阶级掌握政权,维护封建剥削制度。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工商业发展,但在总体上、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行会制度,关卡林立,国库空虚,财政赤字都构成障碍。封建专制政体下阶级矛盾首先表现为封建主阶级同整个第三等级间的对立,统治阶级拥有不到10%的人口,掌握国家政权,生活奢侈、糜烂,挥霍国家资财。法王路易十五宫廷有“民族坟墓”之称,国王官吏和警察可对第三等级,尤其是工人、农民进行任意逮捕,投入监狱。这就引起第三等级的不满并反抗。资产者虽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却处于无权地位。对此,他们极为不满,要求改变,要求政治上得到统治权力。其次,第三等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农民、工人同资产者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并废除赋税,手工工人要求改善物质生活状况,资产者要求政治地位。但在反对封建专制这一点上,第三等级有共同的要求,故能作为一个整体联合起来。
列宁说,法国1789年的问题是推翻专制制度和贵族的问题。资产阶级在当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阶段上,不担心自己统治的巩固性,因而同农民结成了联盟,这个联盟保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第三等级先后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大约100年间农民遭受了30多次饥荒,这激起了农民的反抗,1788年的饥荒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工人不断罢工,反抗封建统治和资本剥削。1724年多菲奈造纸工人罢工,1774年里昂纺织工人罢工。直到18世纪下半叶,反对封建统治、反对资本剥削的斗争连续不断,许多地方(如第戎、普罗旺斯)农民起义并与军队交锋,进攻庄园,烧教堂。特别是1788年法国严重的农业饥荒,使农民同封建专制的矛盾迅速激化,直到第二年爆发了公开的革命。
继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后,法国思想界在18世纪发生启蒙运动。如果说17世纪前的思想运动中心在法国的话,到17世纪,该中心一度转向英国,不仅因为培根、洛克、牛顿、霍布斯等人的出现和其著作的影响,而且因为欧洲著名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后到英国留学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其政治经济发展,吸引力强。到了18世纪,中心又转向法国。启蒙运动是从法国开始的,这时的人物之多、著作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空前的,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狄德罗把法国18世纪的精神概括为“自由”,他说:“每一个世纪都有他的特别精神,我们这个世纪的特别精神似乎就是‘自由’,第一个最猛烈攻击就是反对迷信。”(参见其于1771年4月3日给大斯各夫的信)思想运动的提倡者、组织领导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这些人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代表,洛克哲学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英国政治制度是法国自由主义的基调。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用理性主义代替封建神学主义,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辩护。因为这种关系最合适人的自然本性,体现为自由、平等、博爱。封建专制的各教会的禁锢正是违背理性和自然的,应进行改变。(2)思想家们的政治法律思想一般采取自然状态、自然法、契约论、主权在民等观点,解释说明人类社会的原始状况及社会转变、国家产生与目的的问题。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有私有财产权,为反对封建特权和统治,大造舆论。(3)揭露封建专制的种种罪恶、黑暗,明确提出自己政治纲领——建立理性王国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然,各个思想家代表的阶层不一样,所处的时代各异,对具体的国家形式主张也不同。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作为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左翼代表则较激进,反封建比较彻底,主张建立日内瓦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4)在哲学上一般都趋向唯物主义、无神论。同16世纪的荷兰、17世纪的英国不同的是,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以更大的勇敢精神、公开用人的理性观点反对教会和封建禁锢,把矛头对准封建的精神支柱——宗教。这与当时法国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当时天主教势力大,占领上层建筑,教会对人民的压榨不亚于贵族对人民的压榨,反封建必须扫清教会障碍,所以他们必然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教会,揭露教会的种种谎言,诸如等级不平等是神决定的、科学应从属教会。他们要努力证明封建教会与世俗统治力量勾结、狼狈为奸,都必须被反对。但这并不是说这些思想家都是唯物主义者,只有梅叶、伏尔泰是彻底反对教会的。伏尔泰说:罗马教会是败类,应被消灭。宗教源于人们的无知和狂热,天主教是建立在最卑鄙的混蛋所作出的最卑贱的欺骗之上的,圣经不是上帝口述的,而是疯狂病的无知者在一个最坏的地方写成的,内容本不可信。伏尔泰于1762年为新教徒卡拉案件庇护。(5)这些思想家由于出身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早期以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派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利益,有妥协的幻想,反封建不彻底。后期以卢梭为代表的激进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封建坚决、彻底。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则是唯物主义者,是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的哲学代表。梅叶、马布里、摩莱里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利益。梅叶的“遗书”、马布里的《选集》用法律形式论证未来社会制度,提出系统法制体系。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也提出了未来的社会制度蓝图和人权要求,认为私有制是罪恶之源,要求消灭私有制。在他的法律体系中第一次提出“经济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