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国学者,中国之学、国家之学、治国之学,主流是儒学。
有国家,始有国学。有儒家,始有儒学。先有中国,后有儒家,儒家之后还有中国。所以,儒学之前已有国学,儒学之后还有国学。
中国始于夏,国学始于禹。禹继尧舜,传位子启,始有中国;治水平土,洪范九畴,始有国学。儒家之前,有夏、商、周三代之国学,经过儒家整理加工传承,转化成了儒家之学。所以,中国传统国学主要是儒学。
一
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当时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历史过渡期。春秋末年,在旧学崩溃、新学未立之际,孔子整理夏、商、周三代中国政教典籍,讲学授徒,创立学派,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学传承群体。在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纷乱中,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坚持讲学授徒,使儒学成为国学主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积极进取的法家学派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国学,保守迂阔的儒家学派遭受“焚坑”之祸。刘邦建立汉朝,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取代法家思想成为新的国学,儒家学派再遭“溲溺”之辱。文景之后,随着国力强盛和儒学复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汉儒董仲舒等儒者综合创新的儒家经学成为封建中国的新国学。从此以后,儒家学说也曾遭遇过挫折,但基本上保持了中国国学的正统地位,直到民国之初。
儒学成为新国学之后,大致经历了汉唐经学(简称汉学、经学)、宋明理学(这里指程朱理学,简称宋学、理学、道学)、陆王心学、明清气学和近代新学五大发展阶段。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学,儒学只有汉唐经学和宋明理学两大形态。宋明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民间儒学,主要包括陆王心学、明清气学和近代新学。近代新学以气学和心学为基础,吸收西学和佛学思想,形成中国近代进化论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儒学。
近代以降,国门大开,西学日盛,中学日衰。辛亥革命后,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新学问逐渐取代以古代经学为基础的旧学问,成为民国时期的新国学。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新学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潮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国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学”和以西方优秀文化为代表的“西学”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马学为主、中西两翼的新格局。
二
国学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国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学概念有了新内涵。本书尝试提出一个富有弹性的国学概念——中国之学、国家之学、治国之学。从大概念讲,国学是中国之学,凡产生和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学问都可以纳入国学范畴;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与外延是发展的,所以国学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从中概念讲,国学是国家之学,只有经官方认可的学问才能纳入国学范畴;那么,中国传统国学就是儒、释、道三教之学,中国现代国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从小概念讲,国学是治国之学,我们研究国学的目的是要治国理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学,无疑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主流。
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不忘本来,就要深刻认识中国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既有光辉灿烂的古代优秀文化,也有激情燃烧的近代革命文化,更有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我们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中华国学源远流长、主次分明。中国传统国学的主流是儒学,正脉是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气学和近代新学。中国现代国学的主流是马学,正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脉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时代。一是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建政立制和除旧布新为特点。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以中西交融和发展致富为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特点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传统国学特别是儒学的阐释和普及。我们必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重要论述,“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培育社会主义新国学。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为此,特将旧作《中国儒家》删改出版,以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