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法论与实践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经济下行的深层原因并非需求总量约束而是供需结构不匹配,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有效解决,而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经济增长动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更大空间。供给侧改革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一种创新性战略思维的体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创新性战略思维更为重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大潮中,谁能占据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因此,对供给侧改革问题展开研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科学的路径方法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分析供给侧改革深刻内涵与逻辑背景的基础上,基于模式转型论、内生增长论、创新驱动论、结构转化论等方法论视角,分析厘清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增强增长动力的逻辑机理;结合国内实际与国际经验,围绕要素升级、产业转型、制度变革等三个层面研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有关政策建议,从而形成供给侧改革“内涵—方法论—实践逻辑”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全书内容包括十八章,从逻辑上来看,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1.供给侧改革内涵、背景与源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需求拉动渐显乏力、资源环境约束已达临界状态、供需错位日趋突出、技术效率相对低下等发展瓶颈,同时需求管理政策边际效益在递减、副作用在不断积累,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迫切需要从供给端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突破现行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红利,以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主动引领未来发展方向,这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供给侧改革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技术创新、要素升级、产业转型和制度变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2.供给侧改革方法论

(1)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论。从发展方式上看,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推动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转变。(2)供给侧改革的内生增长论。供给侧改革作为一种方法论,源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供给侧改革与内生增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基于技术进步而追求更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3)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驱动论。需求刺激能带动总量增加,质量和效益提高则需要从供给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供给升级与提高供给有效性,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手段,制度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目标。(4)供给侧改革的结构转化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结构失衡会逐步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不仅影响经济数量的增长,也会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此,要进一步改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推动供需结构匹配。

3.供给侧改革实践逻辑之要素升级与产业转型

(1)要素升级。走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要素的升级,尤其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2)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当务之急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快推进产业政策优化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园区升级发展、质量品牌提升等,重点解决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动力、平台载体、路径和导向机制等核心问题。(3)制造业供给侧改革。要以“中国制造2025”为战略导向,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制造业创新化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加强“两高一资”改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走出去”。(4)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坚持粮食安全、“大农业”发展观、结构布局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等战略导向,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信息化、改制度与立保障,使农产品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满足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5)房地产业供给侧改革。房地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去库存,同时要提高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包括完善土地供给制度、创新房地产金融体系、提高房地产业规模经济、提高房地产业进入壁垒等,推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获得规模经济。

4.供给侧改革实践逻辑之制度变革

(1)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尽快从该退出的领域退出,把缺位的补上,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以竞争性国企改革为突破口、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重点在于让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变企业产权结构,转变经营机制。(3)土地供给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核心在化解用地供求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城乡土地整治机制,以及推进农村用地制度改革。(4)经济低碳化制度改革。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来改善能源和资源依赖型企业的效率和环保水平;另一方面,碳排放权管理要采用初始免费分配和市场化流转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又能激发市场主体减排积极性。(5)财税金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要素创新升级,要素创新升级必然需要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如减轻税收负担、提高融资可获得性、专项基金扶持、创新融资方式等。实现人力资本提升、消费需求升级、促进社会公平,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收入保障体系,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从理论价值上来看,本书能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并有利于丰富供给管理方法和供给经济学理论;从实践意义上来看,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以及从根本上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于供给侧改革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研究,期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我们也将进一步立足当前经济实践,紧密结合最新理论动态,力争在供给侧改革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江小国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