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题分类考点随身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能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答案】C

【考纲索引】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这里“坚持”就是指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这里“胜利”就是“坚持”达到一定程度而取得的。故正确答案为C。

干扰项分析

A、B两项观点均正确。但A项属于五对范畴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关考点,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与题意无关。B项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考点,与题意无关。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题干中的“坚持”,更多体现的是量的积累,C项比D项更符合题意。

技巧点拨

学习质量互变原理时要把握好一个关系:量变—度—质变。“量变”的积累超过“度”这一临界点就发生“质变”。

【难度系数】0.897

2.[2010.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答案】D

【考纲索引】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发出了信号,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故正确答案为D。

干扰项分析

A项表述错误,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B项表述错误,生态失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社会了。C项表述错误,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技巧点拨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核心”“趋势”“决定力量”“前提”等问题。

【难度系数】0.897

3.[201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答案】C

【考纲索引】

质量互变规律中适度原则。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质和量的统一为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要防止过长和过短,体现了适度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

干扰项分析

A项注重的是量,B项注重的是质,D项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都不能完全反映题意,都不能选。

技巧点拨

质、量、度是近年考研选择题常考点,建议考生重点复习。看到题目中有“适度、平衡、关节点、临界点”等词语要考虑事物存在的质、量、度等考点。

【难度系数】0.837

4.[2012.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B

【考纲索引】

量变质变规律。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在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量变),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质变)。故正确答案为B。

干扰项分析

A、C、D三项都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概念,和题意无关。

技巧点拨

质、量、度是近年考研选择题常考点。

【难度系数】0.900

5.[2013.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考纲索引】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故正确答案为A。

干扰项分析

B项表述错误,运动的内在原因是矛盾,而不是静止。C项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表述错误,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而不是静止。

技巧点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难度系数】0.462

6.[2013.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C

【考纲索引】

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其特点是前因后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题干中的“羊吃草”是前因,“割羊草”是后果,两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干扰项分析

A项表述错误,因为联系是客观的。B、D两项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但均不符合题意。

技巧点拨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中,原因和结果是讲两个不同事物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讲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关系。

【难度系数】0.834

7.[2014.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答案】A

【考纲索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干扰项分析

B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C项错误,因为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D项错误,因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重复性,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技巧点拨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难度系数】0.925

8.[2016.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B

【考纲索引】

量变质变规律。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超出一定的限度,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题中主人给愚人加了点盐,味道很好;而愚人直接把一把盐放进嘴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所以又苦又咸。故正确答案为B。

干扰项分析

A、C、D三项都是与题意无关的论断。

技巧点拨

质、量、度是近年考研选择题常考点。

【难度系数】0.877

9.[2016.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答案】D

【考纲索引】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认识论中的自由和必然。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第一种观点认为认识规律,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就实现了自由,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由是随心所欲,从主观出发,为所欲为,是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

干扰项分析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所以不选。

技巧点拨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难度系数】0.765

10.[2017.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A

【考纲索引】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根据题意A选项是正确答案。

干扰项分析

B、C、D三项均表述错误。B项表述反了,客观规律是有意识的思想活动的前提。C项错误,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选项表述过于片面,忽视了人类通过自觉活动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不选。

技巧点拨

题目中A、B两项相互矛盾,一般单选题答案即在二者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

1.[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答案】ACD

【考纲索引】

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A、C项表述正确。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外壳。D项正确。答案为A、C、D。

干扰项分析

B项错误,因为语词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可能决定意识的内容。

技巧点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难度系数】0.639

2.[2012.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BCD

【考纲索引】

事物的永恒发展。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答案为B、C、D。

干扰项分析

A项错误,因为新生事物并不一定是新出现的事物,新生事物与时间先后无关。

技巧点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难度系数】0.734

3.[2014.17]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AD

【考纲索引】

唯物论的运动、时间及时空的特点。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都具有客观性,并非观念形式。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故正确答案为A、D。

干扰项分析

B选项说时空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错在“观念”二字,因为时空是客观的。时空都是既有限又无限,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C项表述错误。

技巧点拨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难度系数】0.279

4.[2015.17]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直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BD

【考纲索引】

时空观、发展观、辩证否定观等。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体现了物质的时空观,B项正确。题干中体现了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的因果联系,D项正确。故选A、B、D。

干扰项分析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非直线上升,C选项错误。

技巧点拨

一般来说,有“直线上升”的选项为错误选项。

【难度系数】0.390

5.[2015.18]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ACD

【考纲索引】

运动和静止、度、辩证否定观等。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平衡”要精确把握事物的度,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A、C项正确。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也是不可分的,必须全面理解其辩证关系,D项正确。故选A、C、D。

干扰项分析

B选项中“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与题干中的“平衡”无关,故不选。

技巧点拨

平衡和运动是分不开的,相对静止即平衡。平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所显现的面貌,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难度系数】0.346

6.[2016.18]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答案】ABD

【考纲索引】

时间的一维性。

【名师讲评】

解题思路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A选项中的黑发、白首,B选项中从花开到无花,D选项中的日悠悠、几度秋均体现时间的一维性。

干扰项分析

C选项中的云、日、风、雨等自然景,并不能体现时间的一维性。

技巧点拨

时间的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是其一维性的体现。

【难度系数】0.536

三、分析题

1.[2011.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的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案要点】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即放错位置)所造成的。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矛盾,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注:如果考生从矛盾转化的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问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命题分析】

第一问中明确给出答题方向“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分化和统一了人与自然,故第一个问题应该把握实践结合材料答题。第二问也明确指出“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首先要知道矛盾分析法的内容与材料相适应的是什么,材料中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要变废为宝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题技巧】

第一问:首先回答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说明人类该如何实践,也就是要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第二问:首先结合材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再结合材料说明矛盾的特殊性;最后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难度系数】0.594

2.[2012.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注:如果考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第二问考查第三章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第三问考查第三章中的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

【命题分析】

第一问是针对材料1提出的问题,在材料1中,从打碎的花瓶的个别现象中发现恢复文物、陨石的一种普遍规律,可以得知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关系,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个别花瓶打碎的现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即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来作答。第二问是针对材料2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比较简单,即从错误中发现真理,考查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第三问在问题中已经给出关键词“创新意识”,就可以回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认识,在实践中创新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第一问:首先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再结合材料1说明是如何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如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

第二问:首先说明什么是真理和谬误,再写出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第三问:先说明要创新,创新很重要,再提出要从实践、辩证思维等方面不断创新。

【难度系数】:0.561

3.[2014.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区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为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约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疼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案例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联系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问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命题分析】

第一问中命题人给出了提示即“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那就是只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找出运用哪个原理来解释“巧”。而材料中的循环过程说明事物之间只有存在相互的、内在的联系,才能做到“循环”应用,因而可以判断命题人想要考查的是联系的考点。第二问问的是“启示”,命题人是希望考生根据第一问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指出方法论原则,此问题回答比较灵活。

【答题技巧】

第一问:可以先分析材料体现的基本原理,即联系及联系的特点;再结合材料说明联系的“巧”在何处。

第二问:该问问“启示”,就是比较灵活的题目,可以回答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也可以回答实践中勇于创新,甚至可以回答对立统一规律的“问题”和“方法”同时存在,要注意矛盾的两方面等相关知识点。

【难度系数】0.590

4.[2015.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到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地拉近了距离。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作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互联网把世界各国连接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的共治才能建立完善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作为一个网民,应该强化网络共同体意识,遵循网络法规和道德,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2)辩证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龙头企业(“大象”)和互联网上的小商户(“蚂蚁”)作为矛盾的双方,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大象”和“蚂蚁”都要应势而变,培育“互联网思维”,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互联网构造的平台上共同发展。

【考纲索引】

第一问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和第四章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第二问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的材料直接体现了2014年11月19日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主题。很多同学拿到题目无从下手。但如果细心分析每一个问题会发现,第一问中的“阿里巴巴的宝库”和“潘多拉的魔盒”,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很多人认为是考查对立统一规律。但由于第二问明确指出“辩证的思维方式”“蚂蚁”“大象”,所以第二问考查的一定是对立统一规律。那么再结合材料1所讲的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就应该是考查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本题结合当年时政热点和作者的终极预测课程,解答是比较容易的。

【答题技巧】

第一问:首先说明科学技术的双重性(如果分析不出该考点,可以写互联网促进世界发展和带来的问题两方面);再继续分析问题中的第二个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即回答当年的热点问题“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第二问:问题中已经规定了本题的答题方向,那就可以先列出对立统一规律哲学原理,再结合材料说明矛盾双方(“蚂蚁”“大象”)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难度系数】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