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地位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历来重视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的经济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这一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科学地阐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的规律。实现这一目的,仅有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又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起点,因而,以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所有这些内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居于核心地位。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政治经济学处于核心地位。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正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即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2]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4]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的内在逻辑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居于核心地位。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社会的本质是由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回答,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
最后,一切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重要的问题,主要是依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回答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也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深入分析和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关系的本质和利益格局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
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向前,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注释
[1] 《列宁选集》,第二卷,4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一卷,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5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