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1)(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记 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中国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次理论研讨会以“西柏坡精神与中国梦”为主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请您就此谈谈看法。
曲青山:把西柏坡精神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探讨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河北省委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追求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历程,饱经凄风苦雨、艰难曲折,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人民在苦难和屈辱中奋起抗争,却一次次遭到失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一次次化为泡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甲午海战却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想效仿沙俄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得到的却是“六君子”血洒菜市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想创建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依旧是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愤诗句,道出了当时中国人的心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长期处于黑暗与迷茫的艰辛探索之中。
真正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上实现中国梦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民族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浴血奋战,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数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直至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全国的胜利已指日可待。
1948年,毛主席和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当时,党中央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在西柏坡会合。从此,西柏坡的火炬照亮了华北,照亮了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伟大航程。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开始了中国革命由以农村为中心到以城市为中心的伟大转变,创造性地擘画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蓝图。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战略决战期,是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推进的转折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段精彩华章。
记 者: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您认为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里,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意义?
曲青山:西柏坡时期是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和铸就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强大精神支柱。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这些弥足珍贵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的伟大斗争,把上述一系列革命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结合新的历程、新的任务、新的实践,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等等。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一系列革命精神的延续与发展,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第一,西柏坡精神中内含的心系人民、众志成城,对我们弥足珍贵。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为解放生产力,解决广大农民祖祖辈辈渴望的土地问题,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组织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问题,真正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空前拥护和爱戴。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把党当救星。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把“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形成了战胜强敌的铜墙铁壁,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形成了军民团结、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从而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西柏坡精神中内含的艰苦奋斗、实干兴邦,对我们弥足珍贵。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面临筹建新中国异常繁忙的时期。在移驻西柏坡后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工作。这期间,组建了华北人民政府,统一了解放区财经工作,极大地发展了解放区的生产;这期间,党积极团结党外民主人士,和衷共济,共商建国大计;这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建立完善了一大批规章制度;这期间,党缜密运筹、科学谋划,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党中央、毛主席和党的各级干部在太行深处的小山村,在低矮简陋的农舍里,在昏黄暗淡的油灯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靠艰苦朴素的作风,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完成了党的历史上的辉煌壮举。
第三,西柏坡精神中内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我们弥足珍贵。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实践,推进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中央、毛主席以高超的胆略和智慧,创造了解放大城市的三种模式———武力解放天津,和平解放北平,放宽政策、和平起义解放绥远;以高超的胆略和智慧,初步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管城市的方法;以高超的胆略和智慧,形成了中国政治机构的雏形———华北人民政府,探索了新中国将要实施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在经济建设、政府管理、民族政策、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制度和指导方针上的一系列创新和创造,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探索积累了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铺设出最初框架,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描绘了宏伟蓝图。
第四,西柏坡精神中内含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对我们弥足珍贵。西柏坡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面临着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毛主席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吸取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深刻教训,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于是,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为了使“两个务必”真正落到实处,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党中央又作出了具体的六条规定,即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规定成为当时以及之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内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党高度自觉、拒腐防变的行为规范。就在党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之际,毛主席意味深长地发表了著名的“赶考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正是这种高度的自律精神和忧患意识,确保了我们党在各种考验面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从历史上看,中国精神不是一种静态的空间呈现,而是一个动态的展开过程,其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典型表现就是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铸就形成的包括西柏坡精神在内的一系列精神,闪烁着革命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特殊呈现。其中,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路先锋,苏区精神是党建立政权、执政为民的重要实践,长征精神是党和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诗篇,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集中呈现,西柏坡精神是党建立新中国前的精神洗礼。正是这些在不同历史节点上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价值的革命精神,支撑了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西柏坡精神和其他各种精神,组成了我们党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升华。今天,对我们来说,产生这些革命精神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但这些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却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请您谈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
曲青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几代中国人以及当代十几亿中国人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认为,“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以中国精神为支撑。没有中国精神,就不会有中国力量;没有中国力量,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因此,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必将成为现实。实现中国梦不能靠清谈,不能靠空论,要靠脚踏实地的行动,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靠众志成城的力量,靠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因此,在这样一个时候,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弘扬西柏坡精神就有了十分特殊的意义。
第一,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不渝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党矢志不渝地坚持对革命道路、革命理论及相关制度的高度自信、高度自觉。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目标,我们党带领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在所不惜,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所以,这一根本成就中蕴含着西柏坡精神的贡献。弘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不渝地脚踏实地、力戒空谈。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党矢志不渝地坚持力戒空谈、脚踏实地,率领千百万人民群众,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实干成就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世间的一切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脚踏实地,就是要老老实实,不懒惰,不懈怠,不脱离实际,不半途而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河北省委提出,把握战略重点,打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四大攻坚战,就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西柏坡精神,我们就要力戒空谈、脚踏实地,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释放、传递和凝聚正能量。
第三,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不渝地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的十八大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别强调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并着重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是十八大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一个制度性要求和规定。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全党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中央政治局根据十八大精神作出部署,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西柏坡精神,我们就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着力解决在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
第四,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个务必”。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党始终坚持了“两个务必”。今天,与西柏坡时期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与世界各种力量的竞争和博弈中实现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两个务必”,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常怀“赶考”之心,常秉“赶考”之志,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将革命工作做到底。
注释
[1]这是河北省委党校《领导之友》杂志为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5周年对作者的采访。发表于《领导之友》2013年第6期。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234.
[3]毛泽东选集:第4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