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问题与未来合作方向

(一)湾区内创新关键因素存在优势互补,创新科技制造业居全国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中,香港、澳门与内地分属不同关税区,制度也不一样。所以下面从港澳2城市与其余9城市分别论述各自在创新科技关键因素方面的优势。

1.粤港澳大湾区的港澳在商业环境与部分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比较出色

香港与澳门长期以来实施自由港政策,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相关商业服务业发达。尤其是香港多年来位列世界银行全球营销环境排名报告Doing Business的前五位。在2017年世界银行的Doing Business评比中,香港在190个国家和地区里排名第四;在分项评比中,香港“易于创业”全球排名第三,“易于获得施工许可”排名第五,“保护中小投资者”排名第三,“易于纳税及低税”排名第三。澳门方面服务业比重也较高,近年来金融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博彩相关服务业发达,对其他服务业有挤出效应。

香港在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基础研究与部分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例如在全球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5所公立大学在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医学、物理及天文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际前100位,而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更是位于全球前50位。而大湾区内地9市中的高校,最高排名也在151~ 200位。

2.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在产业网络、需求市场、政府投入以及部分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突出

(1)产业网络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在产业网络方面,尤其在高新技术聚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集聚程度高、专业化水平高的特征,9市中有6市区位熵超过1,其中制造业专业化与聚集程度最高的3城市依次为深圳、惠州、东莞。另外,在家电方面,9市中8市区位熵高于1,显示其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大湾区内地9市九大产业区位熵有以下分布规律:涵盖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区内多数城市聚集程度都较高,但最集中在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家电制造占大比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在大湾区内地9市中遍地开花,但以珠海和佛山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广州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方面专业化水平较高,具体行业为汽车、石化。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森工造纸业主要分布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肇庆、佛山和江门。大湾区目前在医药行业产业中的集中度及专业化水平较低,并未形成优势。

(2)需求市场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需求市场规模较大,年末常住人口达到5 874万,人均GDP达到9万元。虽然香港、澳门2市人均GDP达到35万元,但人口规模较小,年末常住人口2市合计796万,本地需求市场规模较小。另外大湾区内地9市中有4城市产业外向型明显,按2015年数据从高到低分别为东莞、深圳、珠海、惠州。

(3)政府投入方面。总体而言,内地政府对高新科技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财政投入,都比香港力度大。虽然香港GDP规模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达到19万亿元,但是研发投入只有70.4亿元,而深圳市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最高,高达214亿元,是香港的3倍。在政府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中8市高于香港,香港只有2.1%。

(4)高级生产要素方面。 2015年在工商界对研发投入总量上(以亿元为单位),香港为70.3,远不如深圳(672.6)、广州(212.3)、佛山(193)、东莞(126.8)。在研发人员投入折后全时当量方面(以万人为单位),香港为2.37,低于深圳(14.97)、广州(6.09),佛山(5.37)、东莞(4.74)、中山(3.85)。

3.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创新科技制造业国内地位突出,部分城市全球化特征明显

(1)产值方面。从创新科技制造业产值总量看,广东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全国遥遥领先。 2011年计为23 576亿元,比第二名的江苏高出4 089亿元,出口额更是接近江苏的两倍。在全国最为突出的高新科技制造业是大类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及其中项下多个制造业,还有大类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项下的办公设备制造和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方面,区位熵均高于1,在国内专业化水平高,有明显的聚集优势。(2)创新能力方面。 2014年在发明专利方面,广东总量上仅次于北京。在大湾区内地9市中,集中分布在深圳(47.3%)、广州(19.6%)、东莞(9.5%)、佛山(8.6%)。在专利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电学(29%)和物理学(22%)。另外,2016深圳PCT专利达到2 574项。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16年深圳累计PCT专利达到69 347件,在全球创新活动活跃城市中,仅居日本东京之后,成为世界第二位。

(二)影响湾区内城市创新制造业发展的问题

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虽然大湾区内地9市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以及创新科技的许多关键因素,如产业网络、需求市场、政府投入方面都优于香港,但是在基础研究水平方面明显不足。体现为与国内其他省市比,2013年广东科技论文发表数3.6万篇,仅是北京7.3万篇的一半不到,也远低于江苏的5.3万篇,与香港比也较逊色;区内985、211高校在QS的最高排名也是250位以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9市创新的后劲。

2.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需求市场狭小,高水平应用研究难以转化

香港只有700万人口,本地需求市场狭小。

(1)研发成果转化成本高。由于本地人口基数小,所以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实现转化且技术难以低成本继续升级。例如香港虽然是开放的国际化都市,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国际先进技术,但是却没有发展出腾讯、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而是拿来主义地直接使用Facebook和Whats App。因为香港用户群太小,不足以支撑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与开发新的功能。

(2)本地中小企业无法承接。香港5所应用科学研究院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许多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后被束之高阁,因为许多技术成果的转让,例如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动辄数千万,本地企业一方面规模较小,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支撑。

3.两地合作制度障碍明显

虽然大湾区内地9市与港澳,尤其是香港合作存在优势与资源互补,但两地合作制度障碍明显。在人流方面,内地科研人员出入香港,只能一周一行。在资金方面,两地虽然有多种渠道合作研究,但两地经费不能自由划拨,阻碍进一步合作。还有涉及许多不同行业的市场准入与行业标准问题,对香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制度壁垒。例如香港虽然在检验检测方面有好方法与成果,但由于与内地检测标准不统一,无法进入内地市场。另外,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创业,遇到非国民待遇问题,诸如买房、考驾照等受限。

(三)推动湾区创新科技合作的建议

1.打破制度障碍,创新合作机制

两地制度差异,虽然有利于两地同时利用国际国内的信息与技术,例如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香港不但基础研究雄厚,而且香港玛丽医院的临床试验数据是获国际认可的,因此两地生物医药合作,既可以开发国际市场,也可以拓展内地市场。

但目前制度障碍严重妨碍两地科技的进一步合作,所以应该以企业合作倒逼合作机制的创新。

2.提倡市场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科技发展由于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开始的时候需要政府推动,但一旦市场化,政府就应该让位于市场,否则产业缺乏竞争力,难以茁壮成长。

3.香港特区政府应更有作为

香港特区政府应该:(1)加大对科技财政的投入,目前在“9+2”市中,除澳门外(没有数据),香港特区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的比例在湾区“9+1”市中倒数第二,只占2.1%,这与香港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是不匹配的。(2)改变对大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师生合作将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3)吸引、扶持创新、创业相关辅助与服务机构和团队,例如风险投资者,进入创新领域。包括各行业创业导师,以及相关法律财税等方面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