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脱胎漆器略记
中国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其中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最为独特,深受世人青睐。福州是我国漆艺重镇,自南宋以来开始有了漆器作坊,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福州,在清代是漆器集散地和漆艺人才高地。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漆艺匠人沈绍安(1767——1835)在修补寺庙破旧牌匾时发现木头虽然腐朽,但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完好无损,通过对旧匾的分析,了解基本材料成分,失传已久的隋唐时期的佛像制作技艺“夹纻”被发现,此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隋唐时期寺庙大佛多用此法制作,是佛造像的重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千年,由于晚唐时期两度灭佛后,绝大多数漆造佛像被毁坏殆尽,夹纻技术逐渐衰败直至失传。而世界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纻造像“唐代八部神像”被日本正仓院收藏。
聪慧有心的匠人沈绍安本是油漆匠,以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为业艰难度日,他潜心研究,将这门古老技艺经过改造,反复实验创新,尝试采用极细的麻布和丝绸裱胎成型,其胎壁薄如纸,厚不及毫米,坚固质轻。他的慧眼匠心不但发掘了失传已久的古老夹纻漆工艺,更大胆地创新实践,他的巧手睿智使得工艺独特的沈氏脱胎漆器成功面世,振兴了福州漆器,引领行业进步发展,使福州府一跃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漆器名镇,开了脱胎漆器的先河,对当时福州漆器大量出口海外创汇产生了极大的推动。沈氏家族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试制彩色的髹饰薄料成功,真金真银碾泥调漆为色,在原有的“红、黑、朱、紫”的基础上研制出“金、银、天蓝、苹果、葱绿、古铜”等色,光亮持久、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质地坚固、耐酸碱、重量极轻。沈氏脱胎漆器髹饰技术的进步使古老漆器更加华丽辉煌、灿烂夺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沈氏一门历代漆艺大匠们苦心钻研、执着不懈的艰辛付出,其匠心、慧心的高贵精神境界,值得后代敬仰修习。
1889年福州沈氏脱胎漆器参加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后来沈氏脱胎漆器又先后在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金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秀奖等,获得“珍贵黑宝石”、“东方珍品”等美誉。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授予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宣统二年又晋升“一等商勋,四品顶戴”。时至清末民初,沈家老铺的一件漆器依旧价格不菲。而这种漆与金属粉末调和使用的薄料技术在巴黎世博会展出后被西方广泛应用于近代涂装工业,尤其是家居饰品和汽车涂装。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东风牌轿车就是采用福建大漆工艺来装点装饰的。沈绍安家族对创造中国近代福州脱胎漆艺行业的鼎盛辉煌功不可没。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国家列为首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有着国际美誉的福州沈氏脱胎漆器,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成为新中国馈赠外宾的国礼。1952年沈氏兰记正式改为“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创办了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了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整体产业链的发展与繁荣,福州脱胎漆器的生产规模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传承至此落下帷幕。近代以来各自为战的分散零星小作坊式经营的福州脱胎漆器制造业开始了国有化大规模发展的崭新历史进程。
1954年,福建省文化局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脱胎漆器髹饰的传统工艺,将行业中的创作名手李芝卿、高秀泉等十人组成漆器研究小组,专事创作、设计、研究,从事研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