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写这本书稿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而它的内容却凝聚着我60多年的心血和生命。我于1949年底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院校担任宣传干部和政治教员。18年革命熔炉的锻炼使我初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定了我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转业后仍然在高校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其间经历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85方案” “98方案”“05方案”的贯彻实施。

书稿回顾了60多年来我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程。全书分为军校教学篇、思政教育篇、理论研究篇,共14章,记叙了个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体会和理论思考,阐释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书稿的内容是平实的、浅显的、真切的。如果说书稿有一定的分量,那么是因为它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凝聚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也许对青年同志和理论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回顾60多年走过的道路,我为我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感到光荣。为什么感到自豪?因为我以科学的理论培育了莘莘学子,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什么感到幸福?因为我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先后三次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三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什么感到光荣?因为我在耄耋之年还能为党的理论教育尽绵薄之力,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

谈到写这本书的缘起,我要感谢教育部社科司领导同志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同社科司的老领导杨瑞森、徐维凡、赵军等有较多的接触,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指教。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编写工作后,又多次同杨光司长和陈矛、陈睿等领导同志在一起开会。我曾经对他们讲,云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有一些特点和经验,有机会我想把它们记下来、传下去。他们表示赞许。2015年5月,陈矛同志告诉我,社科司正在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希望我提供一本书稿。她还告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余盛同志同我联系。但因当时有些任务缠身,未能动笔。2016年春节刚过,陈睿同志又同我谈及此事,并通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杨国良,请他对我撰写书稿提供帮助。随后,国良部长又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沟通了此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樊勇、党委书记王海云立即和我通了电话,表示学院全力支持,并指派学院王威副教授协助我撰写书稿。于是,这件事情就此定了下来。这就是撰写这本书的缘起。

这本书的写作是在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下,在王威副教授的协助下进行的。就在陈睿同志通知国良部长一周之后,我们召开了书稿提纲的讨论会。国良部长和樊勇院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张建国、王海云、潘先银、杨少龙、白利鹏、郭璐恒等同志。在撰写过程中,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以及宣传统战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写出初稿后,又请他们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温茂芬、吕有文、李云芳、杨丽、杨丽宏、张仲华、韩跃红等同志也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提出的是,王威副教授为书稿的撰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本书第二篇的多数章节是由我口述、王威同志整理修改完成的。他还同其他几位学生一起四处查找有关资料和文件,充实了书稿的内容。可以说,这本书稿是我和王威同志共同完成的。

此外,郭璐恒同学和刘育英教授也为书稿的撰写做了大量工作。郭璐恒同学是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他负责校对和整理了本书的第三篇,还参与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在此表示感谢!刘育英是我的夫人,曾担任云南工业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由于是同行,我撰写的许多书稿都是同她的帮助分不开的。在此,也顺便说上几句。

在送审过程中,教育部社科司的领导和专家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余盛、徐小玲等同志对本书的撰写做了多方面的指导,除了对本书提出有关要求外,还对书稿的写作提纲提出了意见建议,对书稿的编辑出版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撰写的时间紧迫和本人的水平有限,书稿必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王展飞

2016年9月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