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店”与实战型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校中店”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与功能保障

第一节 “校中店”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

“校中店”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其最大的特色是职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真实的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实战性的职业岗位,开展实用性职业技能训练。在这个平台上,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公司制”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培训和上岗操作要求进行实训与考核,学习和实训的内容要求直接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提高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实现了毕业生向企业员工的“零距离”过渡,同时也使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向职业化方向转型,进而形成面向市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需求:

1.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年来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上出现的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是企业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知识性失业等现象,“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此起彼伏。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足70%。有专家分析,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因此,这一矛盾的背后其实质是适合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适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缺失。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国力竞争的长远需求

人力资本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体现。从劳动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需要。早在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就强调:“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七大制定了“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指出要实施国家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完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能够有效支撑国家各项关键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石。

3.高校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高职院校的使命。

二、“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学生职场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以“校中厂”、“校中店”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实体,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方式,努力争取校企零距离的对接,真正地实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具体来讲,一是“校中店”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经营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二是这种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只是从教室到实验室及实训室,而学生进入“校中店”,可以提前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职场环境,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用人都很重要,使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和职场这两种文化环境的协调下良好运行。三是注重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不仅通过课堂、普通的实训室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把优秀的企业职场文化引入校园,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如在“教学工厂”理念逐步形成及实践的过程中,“守法、重秩序、讲效率、尊重他人利益和契约关系、有公德心、讲话清楚、思考实际、不耍花招、不找门路”等具有新加坡特质的文化生态与新的教学模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务实禀赋为核心的教学文化生态。这种教学文化生态的形成,恰恰是新的教学模式与本土文化生态相互融合提升的产物。

三、“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商业伦理传承的重要体现

商业从业人才职业素养重点体现在吃苦精神、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等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上。企业伦理渗透在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制度、理念、习惯等各个方面。只有融入企业,才能真正感受、理解、接受企业文化和伦理。“校中店”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真正以岗位工作过程为需求,有助于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准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的特点与竞争力体现在能够较好地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因而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企业文化和伦理的内在要求,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作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真培养,从而提高工作热情与效率,最终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校中店”实训基地能弥补校外实习受企业经营制约大、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不足,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并运用综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满足学生创业活动和毕业设计需求,提高学生依靠自身技术技能解决经营现场实际客户开发、产品销售、门店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等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零距离对接,学生总体素质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校中店”实训基地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传统商业伦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用企业化方式进行学生管理的办学思想。

四、“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

“校中店”实训基地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平台之一,具体体现在:

1.“校中店”实训基地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方面,“校中店”实训基地为教师按教学需要顶岗、轮岗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顶岗、轮岗实践往往是要管理学生实习的,这也鞭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此外,由于“校中店”具有经营性属性,有来自学院和系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绩效目标考核,也促使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2.“校中店”实训基地为教师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校中店”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而且,和校外实训基地不同,在“校中店”实训基地中,教师往往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管理者。这样的地位,一方面,促使教师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进行科研和创新;另一方面,又能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能较快地在实践中检验应用。这些都较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五、“校中店”实训基地是校企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目前,“校中店”实训基地主要采用学校和当地较大企业合作的方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工作人员、工作费用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业务、经营设备等,所得利润校企之间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成(企业一般获得较多利润)。这也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1.“校中店”实训基地做到利益“双赢”,是校企进一步合作的关键

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首先是利益。互惠互利,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利可图是校企合作持久深入的关键所在,是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前提和动力。通过校企合作建成的“校中店”实训基地,学院主要获得办学效益,企业主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品牌影响力、产品销售渠道、员工培训等隐性因素。

从学校角度看,通过与企业合作,得以建立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契合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要求,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情感,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一部分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企业实际,便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用工需求方向,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功底的情况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可以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为未来指导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从企业来讲,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在不出场地和基本不出人工的情况下获得大部分的经营利润。同时,企业也可“近水楼台先得月”,挑选优秀实习学生充实到企业员工队伍中,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吸纳人才。

2.“校中店”实训基地能够加强校企情感交流,推动校企合作进一 步深化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交流加深了校企进一步合作的热情。校企之间的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由于合作,大家要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分享喜悦。此外,学校会在企业有突击任务时提供劳动力方面的支持,会在企业员工需要培训时提供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还会为企业提供科研方面的支持。而企业也往往就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大批学生实习的问题和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提供帮助,同时,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在这样的精诚合作中加强了情感交流,这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进一步合作,使双方的合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