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视角不同,观感就会不同,结论也会不一样。
同一个历史传说“尧舜禅让”,从政治视角看,它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权力的和平转移,体现了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的思想和做法。而从社会调查视角看,尧舜禅让的意义在于:通过访问调查、民主推荐发现接班人,通过多方实践考察接班人,通过基层艰苦环境磨炼接班人,待考察、考验合格后再正式任命接班人。尧舜禅让的真谛在于:把访问、观察、实践、考验贯穿于处理接班人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为中华民族选拔、培养接班人创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同一篇历史文献《禹贡》,历代学者对其著作性质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从篇名看,它是贡赋之法;有的认为,从内容看,它是地理文献;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建设总体规划”[1]。而从社会调查视角看,它是长期实地调查的结晶。因此,较全面的看法应该是:从著作目的看,它是一部“贡赋之法”;从主要内容看,它是一部“地理文献”;从形成方法看,它是一部山川调查报告。在上古极其原始的条件下,做如此宏观、如此深入的实地调查,在世界社会调查史上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同一个历史人物苏轼,从文艺方面看,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可谓文坛耀眼巨星。从官场看,他24岁踏入仕途,40年间被贬谪3次,先后外放凤翔、杭州、徐州、黄州、扬州、儋州等12地,可谓官场踉跄过客。而从政绩看,他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当被贬谪的“戴罪”之人,每到一个地方总能为民众解忧、为百姓造福;从社会调查视角看,他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实地考察,敢于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决定,这是他总能解民倒悬、造福一方的重要原因。
同一个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传扬。而从社会调查视角分析,对人才的系统、深入调查,才是“三顾茅庐”的精髓(详见本书《“三顾茅庐”的精髓》)。今天要正确选拔人才,既要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更要学习刘备对人才做系统、深入调查的精明做法。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浩如烟海,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已经形成了相当统一、相当稳定的看法。然而,我在研究中国社会调查史的过程中发现,一旦从社会调查角度来审视这些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特别是研究他(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观感就会大不相同,结论也会很不一样。为了丰富和扩展对中国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的理解,加深和提高对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认知,宣传和发扬中国历史上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我们选择了60个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或故事,力求从社会调查视角来概述和评析它们,不知是否正确、恰当?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现把它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希望得到读者、有关专家的批评和指教。
水延凯
2017年1月18日于美国圣路易斯
注释
[1] 刘胜佳.《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地理学报,199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