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实现研究生教育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思考

(注:本文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8期。2004年12月15日,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实现研究生教育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的讲话,并收录于《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纪宝成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在原文的基础上,这次收录有些许地方做了进一步凝练。)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过数量扩张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国家宏观环境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规格、质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是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对导师队伍、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是高校师资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四是研究生教育制度、观念的创新变化所引发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如何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这是所有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素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来说,研究生教育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很好的机遇:一是,“985工程”二期的实施,将把我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当前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重大机遇;二是,中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对于人民大学这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来讲,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肯定是件好事。因为没有足够的数量,整体质量就很难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数量并不能代替质量。有些同志担心,研究生数量上去了,教育质量会不会降下来?这也是我的担心。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本身包含着一个潜台词,就是规模积极扩张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要告一段落。其实,世界上很多名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都不很大。大规模并不等于名校。没有适当的数量发展是不行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当前,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对此,我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思考:

一、改善结构是实现质量提高型转变的内在要求

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首要的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改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建设搞不上去,研究生培养质量就要大打折扣。中国人民大学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但是,现在讲学科建设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学术在进步。如果没有这两种意识,不能科学冷静地看待自己,即使是优势学科也会不进则退。学科建设搞不上去,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加强学科建设,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学科的布局结构。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大提出“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新的学科建设思路,既要花大功夫强化哲学社会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同时适当发展一些新的学科。学科发展不求全、求大,但要高起点、高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有比较齐全的文科,今后要适当地给理工科以发展空间。在高水平、高起点上发展理工科,目的是要让人文社会学科和理工科交叉渗透,促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学科的繁荣;同时,在学校里形成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学术氛围,使文科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能受到理工科思维的熏陶,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其次是提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水平。这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要在国际上获得认同,必须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此,必须在改善结构上下工夫,使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善结构,最需要强调的是两类结构。一是人才培养结构。过去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小,主要任务侧重于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难在较大规模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现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已大幅度攀升,因而有需要也有可能开始培养更多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专业学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教育。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发展特别快,符合了社会的需要。但是,少数同志有一种误解,认为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要求可以低一些。这是十分危险的。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只是人才培养类型、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因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衡量内在质量的标准会有差异,但并没有层次的差异,更不可降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要求。质量同样是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标准,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长期形成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转到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在我国已开设的若干专业型或是应用型的学位中,有些还没有真正按照应用型、职业型的模式来开设课程,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只是把原来的研究型课程搬过来,或者降低理论水平,精简压缩教材,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完。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真正把应用型、职业型和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分开。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如果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没有改变,那么专业型人才培养也就最多是学术型人才培养形式的“压缩饼干”,而不是另一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要确认学术型、职业型两种不同人才类型的培养应该用不同的培养办法,我认为这是研究生领域内的一场教育革命,从教育观念到培养制度,从教学内容再到培养环节,都应该有新的突破。今后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将会在我们研究生的培养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要通过改革人才的培养方式,以求新的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是学科结构问题。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有师资就培养,没有师资就不培养,必须按照社会的需要进行学科结构方面的调整。还有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当然,社会的需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研究型大学既要考虑到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生源结构问题。当前,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研究生层次应试教育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给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后果。据说有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入学以后的培养目标就是考某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新生入学后重点专攻研究生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忽视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还有一些同学报考研究生纯粹是为了改变身份、改变地域条件。如果考生单纯为考而考,并没有什么学术兴趣和理论提升的诉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肯定就会因此大打折扣。现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有些学生一年考不上考两年,两年考不上考三年,三年一般都可以考上了,实在不行的考四年也总能考上。这样的研究生,能培养出我们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吗?所以,在生源结构问题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录取的环节上,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甚至需要突破性的改革,以利于改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生源结构,以保证研究生的录取质量。

二、队伍建设是实现质量提高型转变的关键

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抓队伍建设,首先要在规划上下力气。一是要有适度规模。人大现有教师1500多人,从表面上看生师比还可以,但有些专业还存在生师比不合理现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还是偏少。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等。二是要有合理的梯队。当前,一些高校面临着有些重点学科由于历史的原因,老教授一旦退下去年轻教师跟不上的问题,出现新的“断层”,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由国家重点学科变成非重点学科的问题,这在过去都是发生过的。三是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创新团队,这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既要广泛吸纳外界人才,更要加大自身培养力度,要改善环境,让教师队伍中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解放思想,一切不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都在改革之列;要创造更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他们大有作为,为大师的成长提供土壤和环境。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培养教师忠于职守、忠于学术理想、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工夫。要重视研究在当代转型时期,大学、社会、政府、市场四方面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行为的,其中正面的、负面的影响究竟有哪些。转型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思想多元化,社会上的陷阱、诱惑很多,不适当的干预、不正当的竞争也很多,这无疑给学术殿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要保持我们的队伍和学术的纯洁性,广大学者需要共勉,也需要必要的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制度约束。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怎样忠于职守,怎样忠于自己的理想,怎样追求真理与科学,怎样做道德文章的表率,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的。

三、强化培养过程是实现质量提高型转变的核心

强化培养过程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核心,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课程设置。有人说,中国的研究生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太舒服了。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课程多了就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纽约曾经专门把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金融政策的研究生找来,开了个座谈会。他们普遍反映在美国学习很辛苦。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一年,每个学期7门课程,一年要读14门课程,压力极大,显然比在国内学习辛苦多了,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么轻松。研究生课程必要的数量还是要讲的。该增加什么样的课程呢?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科学设计。有的课程分高级、低级,所谓“高级”往往指的是课程的专业领域相对“专、深”,而并不是理论水准有高级、低级之分。本科生课程无须那样“专、深”,博士研究生课程应当“专、深”一些,也就是“高级”了。但如果博士研究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基础不够好,那就是真正的问题。如跨专业考来的博士研究生,那就可以也必须到硕士研究生课堂甚至本科生课堂上去上课、拿学分,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更好地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打好基础。在国外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研究生开的课就会多起来。

二是产学研相结合。要创新培养机制。就人大来说,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保证研究生参加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来,二是要保证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以社会为课堂。导师如果没有科研项目,怎么指导研究生?这样的导师如无特殊情况,就应当停止招收研究生。现在电脑、网络、信息给教学科研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但是,网络是不能够代替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的。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了解活生生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转型时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是指导模式的创新。当前,研究生培养是实行导师制还是导师组制,或是导师组和导师个人相结合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认为导师组是必要的,但导师组不能取代导师个人的作用,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后,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哪些培养环节领域应该导师组起作用,哪些应该导师个人起作用。当前在论文开题报告阶段,经常出现同一学科门类中不同专业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趋同的现象,什么问题热就做什么。我们希望一方面能发挥导师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以责任教授为主的导师组制度。在一定的环节上,如开题报告阶段,导师组就要起决定作用。改革指导模式,还包括建立制约机制,更好地解决当前有些导师不够负责任的问题。

四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要在严格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品质、生活价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锤炼。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以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研究生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是个十分现实、十分严肃而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共事,如何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是普遍需要重视又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题。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竞争压力很大,有些同学信念、意志很脆弱,针对他们的心理及时诊断,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态,让生活过得有滋味、有意义、有价值,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落实。另外,在论文答辩中要遵守学术规范、严肃学风,从机制上解决极少数学生论文抄袭、剽窃问题,也应对此高度关注,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强化培养过程,环境至关重要。除了“硬环境”,很重要的是“软环境”。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学术境界、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等等,这样的环境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创造。

四、提升国际性是实现质量提高型转变的重要途径

提升国际性,是实现质量提高型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我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就学科领域而言,将来也许会首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因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的特殊性、民族的特殊性很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中国一流大体上就是世界一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很多伟大的成就,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提升国际性,需要全方位做好工作。首先要解决教师队伍的国际性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这主要不是指到国外去招聘外籍教师,而是让我们的教师普遍拥有国际学术活动的能力和背景。着力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这是提升学校国际性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走出去,这一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非常重要。没有国际视野,没有国际眼光,没有在国外做学问的经历,没有交流,没有比较,要提升国际性是很困难的。我们已在采取重大措施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

其次是互换研究生,合作培养研究生,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外情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同学一起交流和学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胸怀,加强国际交往能力。这种学生时代的熏陶,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是扩大海外的学生来华留学。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除了学习语言以外,大部分选择的都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所以,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大学相较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在现阶段对留学生应该说是更具吸引力。

第四是组织或参加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人大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不能算少,这几年基本上每周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一般都有相当高的水准。这方面要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提高。但到国外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方面,则很不平衡,需要努力的空间很大。此外,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教师和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特别是让研究生能较早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研究,适时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术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