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即一场生命的成全
第一个真相
孩子只想成为他自己,这是有“信号”的,没有谁强加给他!
还记得那一句全世界孩子都会说的话——“妈妈,让我来”吗?
这是0~6岁孩子的标志性语言,像空谷的回音一直萦绕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只是成人反而“听不懂”如此直接的语言,还四处询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然而,正是这一句被成人忽视了的呐喊——“让我来”,道出了儿童深藏的秘密:他们只想成为自己!
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为的就是建构自己,“创造自己”,最终成为自己!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句经典语录“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帮助我以自助),即源于对孩子“I want to do it by myself”(我想自己做事)的成全与尊重。
花一点点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生活细节。
6岁,孩子正在想一个单词怎么拼写时,妈妈走过来就给他一个标准答案。孩子急得甩笔走了:“不写了!我要自己想,你为什么要说出来?”
5岁,孩子正在练习使用螺丝刀,遇到一点困难时,爸爸上来就要动手帮忙解决,孩子急着大叫:“爸爸,不要,让我自己来!”
4岁,孩子从幼儿园带回了涂色作业,妈妈看见孩子正准备用蓝色涂花时,马上插话说:“花朵应该用红色。”孩子回应道:“我就要涂蓝色。”当大象即将被涂上绿色时,妈妈又说:“大象应该用……”孩子立即捂起耳朵大声叫起来:“不要你说,不要你说,这是我自己的作业,让我自己来做!”
3岁,按电梯“让我来”,开门“让我来”,要不要分享及如何分享“让我来”,等等。
2岁,扫地“让我来”,接水“让我来”,浇花“让我来”,开电视“让我来”,开灯“让我来”,擦脸“让我来”,刷牙“让我来”,吃饭“让我来”,喂鱼“让我来”,倒水“让我来”,搬东西“让我来”,等等。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想跟谁玩,不跟谁玩,统统“让我来”。
1岁,妈妈要去拉正在摇摇晃晃学走路的他,被推开,他自己扶着沙发走;妈妈要去帮忙拿他正努力想抓到的玩具,被推开,他自己去抓;妈妈要帮忙拿着奶瓶喂他,被推开,他自己拿着喝;妈妈要用勺子喂他饭,被推开,他自己用手抓起来吃;等等。
不难发现,年龄越小越“自助化”,2岁完全爆发。如果时间再继续往1岁以前推移,你依然能够找到孩子“要自己来做事”的蛛丝马迹,回溯到其出生也不例外。
这些细节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他们个头很小,本领也不大,却是这个地球上最无畏、最勇敢、最执着的人类群体。因为他们正在从事一生中最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创造自己”。
我给孩子的这种天性成长模式取了个名字叫“自助式成长”,而引导我看到这一点的正是被称为“儿童发现者”的玛利亚·蒙台梭利。她曾说:
儿童并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瓶子,他们不是每时每刻都等待着我们的帮助。
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
承认儿童具有不同寻常的能力并不会降低父母的权威。当父母可以说服自己把孩子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还给儿童,心甘情愿地当好配角时,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毋庸置疑,“自助式成长”为儿童找到了最原创的、最佳的成长方案!只要给孩子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自己,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足够幸运得以施展自己的天赋成为自己,他们有可能在创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抗拒的“阻力”而非“助力”后,最终成为“别人”。
在一次公开授课的讲台上,我不自觉地就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为成为自己所投身的“战斗”,并不亚于人类为自由投入的真实战斗。只不过它发生得是那样隐秘且无助,有些都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就已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的“对手”是他们最爱也是最爱他们的父母!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剥夺孩子“自己做”和“做自己”的权利。
孩子只有先成为自己,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到各尽功用。因为只有每个人的不同,才能填补这个世界的空白。如果教育只是为了改造谁,那么我们宁愿没有教育!
“孩子什么都要自己来”,这是“生命要成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本书所揭开的第一个成长真相。
第二个真相
过去,父母不知道自己是比幼儿园老师还重要的“老师”,孩子学不好都怪老师没教好。
后来,父母知道了,自己对教育孩子有脱不开的干系,这是一次进步。
再后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时间遍布各大家庭教育讲座和书籍,让父母知道了家庭教育才是根,而且自己具有重要身份,这又是一次进步。
这仍不是真相,父母的确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影响者,也的确是外在形式上的第一任老师,但追本溯源,我们并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其实“老师”另有其人。
本书将改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固有思维,揭开生命有自我教育这一本能的真相,说清道明:谁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如何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合作,让孩子以最自然和优雅的姿态成长。
第三个真相
第三个真相是关于父母身份的。
伟大的教育服务灵魂,平凡的教育服务身躯。
父母只关注孩子“吃什么、喝什么”,这只能养活孩子,但并不一定能养好孩子。伴随每个肉体降生的还有他的灵魂(精神),我们用什么来喂养孩子的灵魂?
本书提出了父母的两大重要身份,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案。
(一)孩子灵魂的服务者
“为孩子的精神服务”,对很多父母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理念。就算人们对这个理念不陌生,也可能因为缺乏具体方案而把它束之高阁。希望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孩子成长的协助者
孩子虽然充满了自主的愿望,还能自己教育自己,但他不是孤军奋战,他会遇到专属于他的“助手”,即他的父母。他在自己建造“伟业”的过程中需要这个协助者。只不过,父母时常会“篡夺”权位,从协助者的身份变到“造物主”的身份,把孩子视为己有,随意指挥,大包大揽。
蒙台梭利总是说“任何多余的帮助都是成长的阻碍”,所以本书会向父母介绍如何做真正的协助者,协助孩子自己做事。出于对生命的崇敬和信任,我们坚定地认为: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做”出来的。
众所周知,蒙氏教育在国际幼儿教育界的耀眼地位已经保持了一百多年,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家庭没有机会接受如此卓越的教育。“让蒙台梭利走进家庭,点亮每个生命的起点”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乐意做的事。
相对于物质环境,我更愿意把蒙氏教育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它不是只有教具和操作方法。传播者要像蒲公英一样把种子远播四海,唯一能真正带走和传承的也只有蒙台梭利的精神和信念。所以,面对千千万万没有条件让孩子上蒙氏学校的家庭,如果他们能够获得这种精神的指导,那么孩子也会最终成为专注、独立、有秩序、有使命的人,成为最美好的自己,谁又能因为他没有操作过粉红塔,没有玩过棕色梯,而否认他的成长呢?
是孩子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对于生命的意义——成全!
既然几十万的中国父母起初是从《蒙爱之声》认识我的,也都喜欢听我讲述蒙台梭利,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一个个文字想象成声音,听我从孩子前六年的根基部分娓娓道来……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伯乐刘利英编辑的耐心跟踪和等待,是她的热情催化了本书的诞生。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不想辜负生命的父母!
献给我挚爱的儿子(他才是我手里那支看不见的笔)和幕后默默付出的孩子爸爸!
吴晓玲
特别说明:
1.本书选用的所有案例都是真实人物和事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均采用化名。
2.本书中凡涉及孩子的第三人称统一用“他”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