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设计的“角度”
设计的“角度”可以概括地理解为设计的意义和价值。从哪个角度出发意味着设计能解决什么方面的问题。设计师在执行设计前,不应仅仅着眼于形式上的创新和美感。如果没有业务意义支撑的产品,是没有办法通过设计来弥补其价值的。设计师也不应该被陷入一种“最后的指望”中,当你遇到一些产品经理给不到你足够做一件事的理由却试图利用设计表现而达成产品价值,你应该当场回绝。你可能会想,这么看来设计并没多大作用。是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做“更大”的设计,简单概括就是我们要理解和思考清楚“为什么”。这种思维意识成为习惯后,将来你就有能力自己独立思考有价值的事情了。
面对一个上线很久的产品,即将着手一次再设计。设计师很容易着手去探查产品中遗留的体验问题,比如通过启发式评估、认知走查等方法收集产品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不妨和团队一起探讨清楚,改版能不能调整或“放大”产品价值,审视下市场环境和用户群体是不是发生了新的变化。
举个例子,在一次账单(交易记录)改版中,我一度陷入了对改版价值的迷茫之中。因为账单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产品,首当其冲需要对各个业务场景的交易记录做好规范约束,把控好信息规则和视觉呈现。但如果改版仅仅实现了账单体验规范的优化,对账单产品本身究竟能带来多少可量化的价值?是为了更整齐划一的对账浏览体验,还是为了更高效地接入新业务?但在后续的产品方向探索中,我们才一起挖掘到用户的交易记录数量和类型已经经年累月地沉淀到了一定的规模,账单除了维护好底层的基础交易数据规则,还应该是用户生活方式的印证。可以在满足用户便捷记账对账的管理需求的同时,让消费数据具备二次商业变现能力(例如根据用户曾经的支付行为推荐相近的消费),等等。这等于扩大了产品的内涵,产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改版的步伐就不会受制于页面改得好不好看、规范执行到不到位这类基础问题上了。
当面对一个全新的产品经历从0到1的过程时,更需要想清楚各个层面的问题:产品解决了什么人群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痛点(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这已然成为真理了);产品于公司、于用户以及参与其中的商业合作者分别有什么价值和利益关联,等等。
例如,如图1-1-2所示,在一个电子发票产品的初创时期,分析当时的产品环境后了解到采用电子开票的商家甚少,而用户主动选择电子发票的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还有国家税务局的政策和开票服务商的利益牵扯其中。这个产品在生态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才能创造多赢的格局?产品应该从什么层面突破,是从用户端开始推广还是从商家端开始渗透,才能快速形成产品势能?发票体系存在着开具、冲红、管理、报销、兑奖等诸多服务内容,如何规划到产品的不同阶段?所有的问题都要求你马上着手信息收集和梳理,找到问题的解答思路,更好地规划产品。我们做了几件事:首先,理解生态角色的关系,从中找到推广电子发票的商业动力来自哪里,以及在生态中我们需要并可以扮演的角色;再者,我们从线上、线下、商家、普通用户几个维度梳理了电子发票的服务流,这便初步决定了产品功能的范围和优先级。
图1-1-2 电子发票的生态角色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