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灵动:大自然的摄影语言(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旅行是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节奏而行走他乡,暂时获得心境和思维上有所更新的一种方式。然而我刚出校门便出国门,远离故土三十余载,旅行便是我的人生。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和祖父有段有趣的对话。我问,“上完小学干什么?”“中学!”祖父想也不想就回答。“中学之后呢?”“大学!”祖父的回答依旧坚定。“大学之后呢?” ……祖父沉吟了许久,“应该是游学!孔夫子当年就是游学,周游列国。”难怪祖父当时不知道答案,那时我家还没出过大学生,哪会知道大学之后的事。岂不知后来的人生,倒像是祖父早就给设计好的,行遍天下,苦学一生。

我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在那个读书无用的乱世里,普普通通的父母却有着极不普通的远见,对我们兄弟的学业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毕业后终究要去上山下乡,为什么要读书大概谁也不清楚。但读书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原始冲动,所以无论在什么境遇中都一定要读书。童年时父兄时常在家练习书法,哥哥后来又学国画,我总在一旁观看,什么也没学成。那是个过目不忘的年纪,不为学业和考试所累的大脑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审美的意识就这么耳濡目染地形成了。我一生从文字到摄影多求简洁,想必是父兄当年的丹青不知不觉地写在我心里了。我时常庆幸童年的那段艰难岁月,不仅培养了奋发图强的个性,更有一段没有写满分数的空白篇章。人生所有的空白都填满了,又拿什么去填写新词呢?

高中时代起,和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开始埋头读书,考上南京大学物理系。又继续埋头读书,毕业那年和全国一百名学子考取李政道先生的CUSPEA(中美物理联合招生)奖学金,一起远赴重洋,“游”学美国。学业的压力减轻之后,被极度理性禁锢多年的灵性终于得以释放。记得第一个月的奖学金是640美元,这对20世纪80年代初每月只有几十元人民币收入的中国研究生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除掉生活必需,又向同学借了些钱,买了台尼康35毫米单反相机和50毫米定焦镜头。相机便成了我平生靠自己所得购置的第一件财产,急切地要带它去捕捉早已印在心底的丹青。

成年的岁月,一直在理性和灵性两条轨道上并行。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去医学院进修,获放射医学技师证书。沿着理性的道路在祖父当年的期盼中绝尘而去,寻找“游”学之后的人生。然而父兄的书画却似幼年的梦境,如影随形。好像上天赋予的一包家乡净土,一直揣在怀里小心地藏着,忙里偷闲拿出来憧憬一番。渐渐地,我要用镜头去捕捉那片梦中的天堂,印在纸上,钉在墙上,让自己去回味,让别人去观赏,使它不再是梦。

早在纽约读研究生院时,因为学业优异,刚入学就被校方特许免修在学期间所有必修课程,给予免费选修任何学科任何课程的特别许可。我借此天赐良机选修了不少语言文化艺术课程,后来又在工作之余继续进修艺术和摄影。与此同时,我足迹遍及美洲大地,寻找创作灵感。这些年来,作品获奖甚多,频频发表在国内外媒体,被多家图片社收藏。2014年成为世界级摄影画廊1x.com的编辑,继而成为它的首位亚裔评委。

2011年,与好友,北美著名风光摄影家云漫老师在美国西南部的旷野里艰难的旅途中突发奇想,要创立一个世界华人摄影界出色的摄影团队,展示与交流世界一流的自然和风光摄影艺术作品。经过几年的耕耘,四光圈(4aperture.com)摄影团队诞生了,包括八位杰出的华人摄影师,或为世界自然风光摄影界独特的创作团队。

人生即旅途,幸有书本和相机为伴。一生书海争流,满脑子充塞着别人的公式和辞藻。然而镜头却使我返璞归真,脱离世间的喧嚣,看见天地间未经人工雕琢的精妙,并由此唤醒我谦卑敬畏之心。懂万卷书,须行万里路。摄影作品是理性的结晶,更是超越美学的灵性闪烁。我常常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创作,更多的是寻找与寻见。造物者的画卷自始至终、无边无际,不因我的佳作而增添光彩,也不因我的愚昧而逊色分毫。我倒更似一个碑林里无知的拓片者:满目尽是好文字,我试图去读懂一句,摘在取景框里细细地拓下,带回家去,再去领会原作者的美意。这本书便是我的拓片,它既是造物者的手书,也是我灵魂的自白。它汇集我理性的思考,以及对摄影、自然和人生的认知,是我身处中西方文化边缘的思想感受,再以我日见生疏的拙笔记下来,与我的亲朋好友共享。

读者服务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关注 “有艺”公众号,通过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此外,通过关注“有艺”公众号,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新书资讯、书单推荐、优惠活动等相关信息。

投稿、团购合作:请发邮件至art@phei.com.cn。

扫一扫关注“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