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提供的答案———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存在于这样一个不知多少人探问过的问题中,即文学是什么?现代文艺学劈头遇到的头一个问题,也是文学观念问题。这是无可回避的。如果某个人是一位作家,当他追问什么是文学创作,无异于问什么是文学。对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包括了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这是因为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深层结构和内在依据。通俗地讲,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也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每一个作家,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都在用他的一篇篇作品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一旦他的作品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格,就意味着他的文学观念已定了型。但当他的作品出现了重大的变异,就意味着他的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白居易早期的文学观念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强调作诗应“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的文学的基本观念显然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力主“诗之六义”。他在《与元九书》中,大胆批判前代诗人,认为他们的诗多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以康乐(指谢灵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六义尽去矣”;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甫的诗,合乎六义的“亦不过十三四首”。这反映的是白居易早期(35~45岁)的文学观念,所以他早期创作了讽喻诗一百七十多篇,专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晚期,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写所谓的“闲适”诗,与僧如满结社,“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其笔下所写的变成了他早期曾经反对过的“风花雪月”,并不把“六义”作为创作的准则了。不难看出,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深层的根据。对搞文学研究的人也是这样,你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进行文学研究呢?其背后也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作为根据。因此,对作家而言,对文学研究者而言,对文学观念问题进行理性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探讨将帮你认清自己的文学观念,从而弄清自己处在文学版图的哪一个省区,帮助你在文学的辽阔的版图里进行自由的选择。如果你的探讨做得认真并获得成果的话,你自己将会发现,你的事业向何处展延或转变,便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自觉地获得一种关于文学观念的认识,使自己的创作得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