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展世界历史的全民教育
马克垚
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我们提出了大力加强世界史教育的问题。我国的设备、技术、文化要走出去,要走向世界,当然就要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随着我们全国人民大量走出去旅游,也要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而最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我们的作用,更需要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加强全民的世界史教育就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了。我说的世界史教育不是学校中的教学,而是对全体民众世界历史知识的加强,所以这首先是一个普及的问题。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是一个小学科,使它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众对它的认识很少,常识很少。一本中国史的读者数,通常远远大于一本世界史的读者数。所以我们世界历史工作者,需要致力于普及世界历史的知识给人民大众。普及世界历史知识,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普及读物。中国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是从《三国演义》中得来的,而不是从《三国志》得来的。诸葛亮成为中国老百姓思想观念中智慧的化身,关云长成为忠义的化身,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写普及读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前由陈翰笙亲任主编,出版过《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两种普及读物,我也参加过“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写作工作,但感觉自己写的就像教科书,语言干涩,只讲大道理,没有什么吸引读者的地方,自己也很不满意。其他学者写的也甚多这样的作品。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如何写好一本世界史的普及读物,然后一本本地努力写下去,集腋成裘,慢慢就会产生效果。
除了写世界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外,影视作品也是重要的手段,不过世界史工作者离这些可能就更远了。何时能用得上,还需等待。
要普及世界历史知识,首先需要普及者有一个大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或只有很少人进行普及工作,那进度也快不了。这就涉及世界历史教育的发展问题。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人的培养,主要还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事。现在我国高等学校,一般都设有历史系或历史学院,在历史系(学院)中,有的还有世界历史专业。这些系(学院)或专业,可以培养世界史工作者,很多还可以培养世界史的硕士或博士,他们都可成为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人才。问题是目前这样培养的人才还太少。所以我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世界史专业,应该大大地增加。有条件的院、系,都应该成立世界史专业。没有条件成立的,也应该加强学生的世界史学科培养。
根据现在学科的发展趋势,专业不宜分得太细。但是在我国,还是应该大力提倡建立世界史专业。因为我国对世界的认知长期不发达,一般民众甚至包括一些干部、知识分子,也缺乏世界历史知识。年轻人在家庭、社会上获得世界历史知识的机会很少,中学时学习的一些世界历史知识,远远不够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再加上,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有深厚的外语基础和对外国社会的一般了解,这些都应该从建立世界史专业中培养。所以应该大力建立世界史专业。自从近年来国家恢复世界史为一级学科后,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抓住时机,扩大世界史教师队伍,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可忧的是,一些高校,仍然不扩大世界史教师队伍,如此后继无人,世界史教师将呈萎缩之势。现在各高等学校,历史系(学院)的中国史教师队伍,远多于世界史。应该倒过来,使世界史教员多于中国史教员。一些外国的高等学校就是这样的。如此,培养的世界史人才就可以更多了。
我国的世界史专业不仅应该在数量上大大发展,而且还需要在质量上努力提高。我们都承认,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水平不高,既缺乏一流的学者,也缺乏一流的著作,把它放在世界史坛上,并没有多少分量。建设世界史的高等人才,有好多途径,不外是引进和自己培养两种。现在国际化呼声很高,许多高等学校的历史系(学院),引进了不少国外学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许念得比本地和尚还要好。不过,窃以为,打造一流世界史学科,建设一流世界史人才队伍,主要还是要依靠本地和尚。外来的和尚可以为你教好一门课,带好几个研究生,但是很难在你的专业成长、发展上进行考虑,提出意见。即使能提出意见,也可能和我们的现实情况不符,无法实行。历史这样的文化类学科,需要对本地文化有自身的体会和修养,才能保持传统,发扬传统,建立起适合传统的学科发展态势,使之在本国的土壤上得到发展。
关于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世界史高级人才,各学校已经有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加强外语方面的训练,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的直通车模式等,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我们自己培养和派遣出国留学,我国的世界史人才队伍空前壮大,不仅人员数量增加很多,而且其研究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此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已经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力军,发表了大批研究成果,可以和国外的相关学者对话、切磋、交流。可以说我国的世界史人才队伍已经大成气候,为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的世界历史知识一定会大为普及,世界史研究一定也会大为发展,我国的世界史工作者,一定会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世界史学科,在世界史坛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