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代呼唤中国工匠
(一)三大学科一大主题——学术与社会
就学科层面而言,美学、经济学、设计学共同面对“现代启蒙”的时代问题。尽管设计学科至今尚未真正建构起来,但设计却因为大机器生产对人类生活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在启蒙运动的历史范畴内,设计学、美学、经济学都共同面临的是当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弊端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现代启蒙以理性、自由、个体、创造、进步等为关键词,对过去的弊端一一对症下药。从设计学视角而言,设计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学科的建设以缓解甚至是革除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然而设计的综合性也决定了设计学科的跨学科性,因此,设计学科的建构问题还有赖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
其中,中国工匠的培育又是践行和发展设计学科的重要主题。它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设计学科的建构问题。
(二)国家转型发展——学术与国家
就国家层面而言,当代社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转型阶段,“中国工匠”成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要劳动群体。适应时代需求,“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3],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业。
1.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中国工匠
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4]。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高新科技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出口的优势也日益减弱;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世界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慢慢消退;而资本的投入也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而逐渐下降。传统动力的疲软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也是结果。因此必须突破发展瓶颈,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创新正在成为改变中国经济游戏规则的力量。”[5]国际智库东亚论坛研究员德赖斯代尔说。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核心,是突破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存在创新人才缺乏,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落实不足等问题。[6]因此要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等等,以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工匠就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因此培育更多中国工匠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2.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需要中国工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路、强国之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与先进国家比起来还是存在差距,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是关键。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指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可见,质量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同凡响。质量创新主要包括质量标准、质量考核体系、实现质量的技术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其核心依然是人,质量的标准、考核体系、技术等都是由人制定或发明的。工匠精益求精、如琢如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正是实现质量创新的重要保障。
因此,要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需要中国工匠共同努力。
3.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需要中国工匠
中国产品遍及世界各国,中国品牌却寥寥无几。“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7]品牌问题是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中国创新与中国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要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推广,更加重视品牌的保护,以打击山寨产品对品牌产品的冲击。但核心还在于“人”,只有“人”具有品牌意识,具有建构品牌的强烈愿望和行动,中国品牌才能真正提上日程。中国工匠作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建构中国品牌最广大的群体。
因此,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还需有更多中国工匠投入建设事业中。
中国社会的“三大转变”,无论是对创新的重视,对质量的追求还是对品牌的建构,都离不开中国工匠的共同努力。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和发展,中国工匠作为主要劳动群体,将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