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艺术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绝学可继,冷门可温——甲胄制作技艺之前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甲胄制作技艺具有丰富且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迫切的传承意义,无疑属于《意见》指示的应予保护和发展的绝学和冷门学科。

世事常具两面性。“绝”和“冷”都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的实践表明如果某种传统工艺仍有其社会需要和生命力,在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适宜条件下,通过认真、精心的策划、运筹和经营、经略,绝学可以不绝,冷门也可以不冷。

须知,手工艺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性技艺,进而成为一个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其内因在于人们的需要。这种社会性的需要,也就是传统工艺生命力之源。

手艺人是为他人的需要而劳作的。这一点,古人早就明白。《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轲问陈相:“(许子)以铁耕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问:“自为之与?”陈答称:“否,以粟易之。”孟子慨然称道:“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为他人的需要而劳作,意味着市场是手工艺亦即传统工艺的生命线。没有市场,手艺人就没有生活来源,何谈传承与振兴?人们的社会性需要通过市场得到满足,由此成为传统工艺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说,适应并满足各式各样的社会性需要,手艺及手艺行业才能蕴有并迸发充沛的生命力,从而传承有绪,由发展臻于振兴。

就甲胄制作技艺来说,它固然是一种绝学和冷门技种。然而,和一些人的设想相反,它仍然有着多种社会性的需求,诸如:

——几乎每年都有多件甲胄出土,它们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有丰富的科技和社会、人文信息,需要科学地予以清理、整合和复原。否则,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这样的损失已有很多起,不能容忍其持续了。

——欧美等国十分重视古甲胄的保护、研究和展陈,例如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有面积达千平方米的甲胄专馆。而我国至今非但没有这样的专馆,就是为数甚少的展陈,也相当单薄,未能反映中国辉煌丰富的甲胄文化。

——发达国家多有甲胄研究的专著、图录,我国迄今只有白荣金先生的《甲胄复原》一书;日本不但在甲胄研究、著述方面卓有建树,并致力于甲胄的高仿和创新,供爱好者选购。我国在这方面接近空白,坊间有为牟利而仿制者,多流于庸俗和低劣。如何以正品取代劣品和赝品有待业者的努力。

——甲胄的威武、美观及其文化品位,为藏家所器重,企业、私家亦多有收藏、陈列甲胄的需要。

——甲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自史前、商周迄至民国和当代的系列甲胄国内外巡展,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影视作品常需用甲胄作道具,而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甲胄往往失真甚至张冠李戴。电视剧《海龙屯》的编导有鉴于此,特聘琥璟明、梁启靖为该剧制作甲胄道具,效果甚好。这一事例说明,今后还会不断有这类社会性需要。

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源于自身的本质特征,其实用品格和审美品格是由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构成的。作为绝学和冷门学科的甲胄制作技艺,如上文所述,细数之下尚且有诸多的社会性需要,从而绝学可继、冷门可温。可以想见,农畜矿产品加工、营造,织染绣及服饰,陶瓷烧造、金工以及剪纸、年画等传统工艺的生命力自更为丰盈充沛,只要有志者全身心投入、锐意创新和刻意经略,其拓展、振兴当是可预期的。


[1] 华觉明,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顾问、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