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艺术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探索

白庚胜[1]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至今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典籍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积累,以及中国人民与全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与内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它历史悠久,从未断绝从夏商周至今的文明链条;凡万千年来的生产、生活、制度、文艺、科技等无所不包。

中国素有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延续中华文明的传统,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永守、开拓创新,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更为自觉、更趋科学、更加有效。

6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立足中国大地,吸收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加入国际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实现大提升,逐步建立起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国际文化遗产学界的广泛好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保护主体,由国务院成立有关领导小组,并由文化部具体组织实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序进行。

二、设立保护体制,在国家层面设立名录制度、投资体制、传承人命名制度、遗产日制度。

三、建立保护机制,从国家到省、市、县都建立有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联动机制。

四、制定法律法规,做到国家有法律、地方有条例,一切保护都在法律、法规确定的框架内进行,避免随意性,克服失范性。

五、确定政策方针,确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目标、原则、责任、步骤,使之与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总体发展需求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六、加入国际体系,从已有53项遗产加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遗产目录,另有数十个项目被批准为记忆、口头与非物质等世界文化遗产。

七、建设文化遗产学科,至今已在多所大学建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文化遗产保护诠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理论著作、教材、读物,一个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学科体系正在建设成长之中,有望在文化遗产理论建设上做出中国的贡献。

八、实施多项保护工程,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已进行10年整,并产生17个系列15000多种成果。

九、建立多层级保护基地,如文化生态园、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遗产传习馆、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以及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它们经主管单位审批后,都能从国家与地方财政中得到专项资助,并获得民间力量的支持。

十、挂牌大批文化遗产保护之乡,以激励地方积极性,尊重文化遗产原产地主权,鼓励各地活化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文化遗产保护之乡分布于全国各地。

十一、实施杰出传承人命名行动,对被命名的国家、省、市、县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予以资助,褒奖他们的贡献,并帮助他们带徒授业、薪火相传,使文化遗产保护从传统的文本保护发展到人本与文本并重保护的历史阶段。

十二、开展各种传播活动,如举办有关论坛、节会、遗产日、博览会,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知识,唤醒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文化遗产保护自觉,普及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知识、技术、标准、规范,形成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十三、推进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除了作静态保护,中国政府还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活态保护,使遗产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存在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之中,令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尊重其“遗产”的地位,还发挥其“现产”的作用,更期待其“来产”之前景。

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及意义:

一、能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力,稳定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基因,为多元灿烂的人类文明做出独有贡献。

二、能保护人类农耕文明遗产,丰富现代工业文明,永远守护亚洲人的精神家园。

三、让文化遗产发挥其功能,以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大复兴、人类文明共享。

四、成功探索发展中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及理论、方法、经验,丰富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内涵。


[1] 白庚胜,文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专委会委员。已发表《东巴神话象征论》等著作、译著18部,主编“灿烂西部”丛书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