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权力与欧盟扩大研究(科研启蒙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阅前导语:关于撰写“引言”的相关要求和思路

“引言”一般是指写在文章或书籍前面的概述或感想,现代汉语中有时候亦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的开场白。“引言”在不少专业书籍中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引言”的多一些,本书的最终成形也是基于笔者前期数篇学术论文的进一步深化,最初写的也是“引言”,第一章“阅前导语”也以这个名称进行讨论。

“引言”既然是写在著述前面的内容,它出现的位置肯定就是学术论文或专著的第一部分。“引言”承担开篇点题的功能,一般是以揭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勾勒全书主要线索、突出研究新意等方式,引领读者持续阅读。同时,也因为是文章或书籍的第一部分,如果要求本科学生独立构思完成的话,这一部分的撰写要求恐怕会令他们陷入“万事开头难”的困局,不知如何下笔几乎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困惑。但是从这几年笔者所在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看,他们的普遍反馈却是这一章的写作难度比后面的章节要小。经过实际调查得知,原来不是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很强,而是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的模板已经给出了“引言”章节的基本框架:只要按照已经设计好的章节模板,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与替换就可以了,基本上不需要个人冥思苦想就可以“照猫画虎”完成任务。从大学生初次涉猎科研的感性角度看,他们低估“引言”的写作难度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毕业以后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或是就读研究生后面对更加严格的论文撰写要求,他们往往会意识到,没有万能的模板可供你一劳永逸地回避对“引言”写作要求和难度的正确认识和掌握。从打好基础、培养独立解决学术问题能力的长远眼光看,“引言”部分要写得充实,可以在参考某些规范模板的基础上,再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调整、补充或者重新设计适合自己研究的形式和内容,以便在文献首章充分展现个人研究的特色和新意。

现以本书“引言”为例,笔者分为四个小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节“选题背景”。什么是选题背景?选题背景解释的是为什么要对某个或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即某个或若干问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所以有的文献将选题背景一节归结为“问题的提出”作为一个小论点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新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亟须分析、解释和解决的需要,和相关理论知识应用、改进或发展、创新的需要,一般都是选题成立的基本背景。选题的“基本背景”的意思,不仅在于现实需要和理论探索往往是构成学术研究选题成立的基本方面,而且意味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也是不妥当的。原因在于,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不涉及任何现实因素,或一个单纯的现实问题不涉及任何理论分析的情况都是极其罕见的。一个合格的有关毕业论文的哲学社科类选题,对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能力要求一般是:要么应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要么根据新的现实状况去检验和发展新的理论。前者通常是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普遍要求,后者通常是对研究生及以上毕业论文的更高要求。所以不能将两者刻意割裂开来,而要努力发现和挖掘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新意和方法”,基本上属于“引言”一章的固定要求内容,也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常见科研项目申请书明确要求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关系。笔者对此的理解是,研究背景决定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来源于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一般是指自然现象或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而研究意义则是根据个人、群体、国家或社会在某时期内特定的需要,经过研究者的抽象思维分析从而提炼出来的各种理论启示或实际应用的价值。在搞清楚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关系基础上,再探索研究新意就显得顺理成章。一般而言,紧扣研究背景总结出来的研究意义才具有一定的新意。具体而言,从新的时代背景或学术(理论)研究改进的现实需要出发,阐述研究意义才会让读者认同,某选题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甚至迫切性与可行性都是客观而真实的。道理是如此简单,但落实到具体的各项研究也是一件较难完成的任务。本书的研究意义,也只是就理论改进的方面有一些新意,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以软权力理论的英文原版为原始参考资料;二是以提高逻辑推理的缜密性为新的起点;三是以提高欧盟研究外文资料的参考比重为亮点。之所以称之为“研究新意”,是因为经过笔者的文献梳理,发现在前人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的确属于薄弱环节,那么包括笔者在内的后续研究就应该尽量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新意”。由此可见,“新意”到底新不新,是相对而言的,不可能有绝对的模板用来照抄。新意把握的方向对不对,取决于对选题背景把握的精准程度以及对相关文献是否有全面和深入的解读。

笔者从这几年所指导过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看,凡是下功夫搜集、认真阅读较多相关文献的同学,他们的研究意义及新意就写得相对较好,因为他们梳理了前人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就可以摸准后续研究的改进方向。而每年遇到的某些懒散的大学生,其论文参考的基础——相关文献的数量极少,而且还不怎么用心阅读,自然就找不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新意,所以在阐述“研究新意”及论文后续的其他推进环节方面都显得勉为其难。校方为了解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不足的问题,曾经出台了毕业论文不少于8篇相关文献引注的管理规定。这一措施的出台,为指导老师提供了评判学生论文等级的一个依据,但也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要想标本兼治,就需要后进的学生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前提下按照规范学术的路子,扎扎实实做好对研究背景的了解和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当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研究意义及新意只要求一般水平即可,过高要求也不现实。他们主要参照学术研究的路子,写一篇能反映本专业所学理论和知识的较为规范的毕业论文就可以了。科研初学者在模仿起步阶段,期望值不能过高,但是应该清楚写研究意义及“研究新意”的基本思路,从某个方面说,这才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与停留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别之一,也有利于长远的学术发展。

另外,只看第二节“研究新意和方法”的标题可能会让人误解为要讲“研究新意”和“研究新方法”,其实阅读全文就能消除歧义,只是“研究新意”和“研究方法”而已。撰写研究新意的注意事项,上文已经交代了。研究方法的选择所遵循的思路与撰写研究新意是基本一致的。研究方法要写得既实用又规范,而且能够吸引评审专家的眼球,就需要在前人的研究中找到方法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和突破。本书中的研究方法算不上有什么“新意”,笔者的看法是,方法好与坏的标准主要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新”与不“新”的方法之争应当视具体情况辩证对待。在自然科学领域,推动科研进步的关键,主要在于依靠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突破原有研究方法的局限。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范畴,赶时髦的“最新”研究方法,却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研究。另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在总体上比较雷同,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法来,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目前国内的流行趋势是,哲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迎合美国式的“定量研究”似乎已成为时代潮流。在笔者看来,适当借鉴一下数理统计的知识和工具,在分析逻辑上更加清晰严密,有助于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研究方法的精确化和现代化。但是笔者不认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条件的“数理化”。试想一下,如果每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被神秘的模型和复杂公式所取代,而这些模型与公式在实验室条件之外并不能如实地反映社会或历史的真实情况,这种“研究新方法”真的可以揭示社会现象或历史事实的本质和规律吗?重温由真实空难改编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就可以知道美国人崇尚科学但并不夸大实验室数据和模型的作用,在数据模拟与复杂的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美国人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三节“相关说明”,并不是所有“引言”的固定内容,但在本书中却是有必要增加的。关于软权力概念的首创者问题,如果不在“引言”中提早说明,安排在文中或末尾都不妥当。只有说清楚了,软权力理论的具体参考人选才能确定下来。关于欧盟扩大次数的计算问题,原本不打算整理说明,可是发现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说法不一,因此本书需要在自然年说法和欧盟扩大性质标准之间做出取舍。行文中也曾打算以脚注的形式说明情况,可是尝试这样做后却发现,脚注的字数太多了,该页正文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在形式上不美观,在内容上也显得喧宾夺主,所以只能在“引言”中说明。关于欧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问题,其实对于欧盟研究专家无须赘述,但是想到读者万千,也不全是相关专业专家,本着“你明白了,别人却未必理解”的原则,还是应该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耐心说明为好。所以凡是考虑到可能存在疑惑的地方,在“相关说明”中先一一言明,免得在正式行文中再生枝节。

第四节的“结构安排”,其实相当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主要内容”。写出“主要内容”或“结构安排”来,既有利于读者鸟瞰全书概况,也有利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照检查全书各章节题目与正文具体内容的前后衔接。大约从2013级开始本院大四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长篇大论的越来越多了。而不少2013级之前的几届毕业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不扎实,毕业论文连学校规定的最少字数都是挣扎拼凑出来的。相比较而言,2013级及以后入学的各年级大学生在生源素质(以高考录取线逐年提高为根据)、教学(以参加“华文杯”的积极性及获奖成果、中小学实习单位的积极评价为依据)、科研(以本科生立项项目和毕业生论文总体质量为参考)等各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有进步是好事,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这些长篇大论的毕业论文之中,有一些出现了首尾不能呼应、内容断裂甚至逻辑前后矛盾的问题。此类问题一经反查,就可以追溯到开题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没有写好。为了避免产生这个问题,笔者会告诉学生,写论文不管篇幅多大,应该始终紧扣开题报告中的内容提纲。遵循这个原则,无论是按照先后顺序写,还是有选择性地跳跃写,一般都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问题。文不对题或文章结构断裂的毕业论文,查找问题根源后可以知道,写作者早已把论文开题的事情遗忘了。既然开题报告已经在半年前“通过了”,很多写作者认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构安排”这样统筹全篇的指导意识早就抛之脑后了。在实践教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后,笔者就有充足的理由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重视论文开题的重要性。开题不仅能解决选题是否合适的问题,也能确定较为合理的内容提纲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前期较为合理的结构安排,就不用担心后期由于论文字数较多,毕业论文偏离主题或产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以,在“引言”中把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对大学生做科研的启示就是,在准备开题报告或科研项目申请书时重视“主要内容”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坚持这样的好习惯对写作和阅读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