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4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老龄化
梁春晓[1]
摘要:老龄化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老龄化的关注日益从局部问题拓展到全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这种转变是当前我国社会形态转型的一种反映,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养老的范畴,它促使我们进入另一种社会形态——老龄社会。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有其自身特点,正值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崛起的时期,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展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来临需要进行市场创新、社会创新和政府创新。当前,联合多方资源对老龄社会进行跨界研究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成立老龄社会30人论坛,致力于推动全社会从关注老龄化现象向关注老龄社会转变,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老龄社会的十大议题,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创老龄社会美好未来。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30人论坛 老龄社会
老龄化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把老龄化降为养老,谈养老机构、养老产业等。第二类是把老龄化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但还没有构想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希望能引领社会,从整个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
一 我们或已进入常态化的老龄社会
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怎么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是面临着人类可能要在现阶段就此挥别延续上万年的青年社会,进入一个常态化老龄社会的状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整个社会从经济、文化、心理到宗教等方方面面几乎毫无准备,在解决伴随老龄化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常常“按下葫芦起了瓢”。
老龄化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中国缺乏足够的理论和视野应对这些挑战。前段时间我看到的一篇文章讲到,如果没有基本的理论支撑,对大数据的研究毫无意义。今天,如果我们没有系统、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老龄化,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必然会捉襟见肘,会有很大挑战。
二 对老龄化认知不清容易对形势产生严重误判
比如在养老产业的问题上,市场一开始对形势做出了误判。看到老龄人口增加很多机构就奋不顾身地投入,建养老院、建养老驿站等等,结果就是养老床位的使用率很低,离市场预期相去甚远,其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整个形势的总体认知,还停留在原来的思考框架下看待养老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因为老龄化带来的影响非常全面。比如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变化,中青年比例降低会导致整个社会活跃度发生变化。
例如,北京近十年工资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家政服务,2008年北京小时工的工资一个小时15元左右,现在至少35元。还有哪些行业的工资增长速度能这么快?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能够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人群在减少;另一方面家政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当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将受到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我们发布老龄社会年度报告,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从比较全面的角度理解老龄社会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更好地转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为政策设计提供一个真正可以依托的思路。
回顾整个人类的发展,人口、技术、文化三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整个人类的未来。最近20多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思德库非常重视养老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文化这一块,我们同样非常重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决定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人口的发展。有一种理论讲,从过去十年的人口结构和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研究却很匮乏。人口的“金字塔”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在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假设之上,一旦这种结构发生改变,那不光是我国甚至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会面临极大的冲击。几年前当我从阿里研究院负责人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我关注的重点就是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我和田兰宁院长一起参加过几次思德库项目的评选,真的是受益匪浅。今年是整个中国社会认识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转折之年,具体表现为:第一,老龄化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第二,关注老龄化问题的人群从一小部分从业人员拓展到全社会的各个人群,把局部问题拓展至全社会问题。这种拓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养老的范畴,它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于老龄化社会形成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老龄化社会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长寿、少子、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就是如何看待老龄人口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究竟是经济创造者还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是养老问题。我们需要转变的是对于老龄社会的认识。不能再把它当成一个问题,而要把老龄社会当成一个常态来面对。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在短期内不仅不会改变,很有可能会更加严重。学术界对于老龄社会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人类社会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样也会安全度过。但是,以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都不适应现在我们所处的这种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以前的社会也未曾遇到这样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第二种是一味悲观。应该积极应对这样一个新常态。我们举办老龄社会30人论坛就希望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策略,我们不能将老龄社会的问题局限于一个产业、一个部门之中。
对于中国来说,老龄社会具有许多特色。第一,老龄社会的到来是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展开的,这一点与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思德库就是在把老龄社会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第二,中国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崛起的时期突然进入老龄化的,有特定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但是可借鉴的不多。因此中国应对自己的老龄化危机进行市场创新、社会创新和政府创新。田院长和我们能做的就是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推动老龄社会的市场创新,我一直在强调,田兰宁老师是我们30人论坛的缘起,是她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致力于推动全社会从关注老龄化现象向关注老龄社会转变。我们希望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推动老龄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此我们总结了老龄社会的十大议题。
第一,重新认识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相对应的就是要求社会产生新的公共政策、文化氛围和社会结构等等,要求我们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制度层面做出全方位研究,在哲学观念、研究范式和行动理念上做出重大的改变。
第二,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老龄社会。信息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正面效应,现在的人类在工作和学习中已经非常依赖互联网,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在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整个社会。当然在老龄化社会面前,信息化也有一些负面效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使得老人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鸿沟,使老人难以融入信息化社会。例如老人手机的选择问题。我们需要依据老龄化社会来进行全面的评估,而不是刻板的印象。例如,老人使用老人机并不一定真的方便,他们也可以很好地使用智能机。而且,我们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意见来改进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加适应老龄社会。
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老龄化社会。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老龄问题不是很严重,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年轻劳动力来减缓老龄化问题。这就导致了小城镇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所以说老龄化和城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好的一面。信息化和城镇化带来的一个好的现象就是淘宝村的兴起,据相关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已经出现了淘宝村3000多个。这一现象带动了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这是缓解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个现象同样值得研究。其他值得研究的还包括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全球化格局下的老龄社会。从全球视野来看,全世界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已经超过100个。这就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态和政策发生变化,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和国家竞争也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
第五,老龄社会与文化传统、文化建构。老龄社会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同样改变了文化传统。我国尊老、重老的文化传统与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这种文化传统也在发生着改变。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如何建立起新的文化架构和文化传统?以前的社会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围绕以前的那种“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来建立的。很多文化传统的根基是人口和技术,人口和技术的变化就会导致文化传统的变化。
第六,老龄社会与社会创新、公益转型。我认为国家十分需要一场大的社会创新来迎接老龄社会。所谓社会创新一是需要一个新的社会主体出现,二是需要新的社会关系形成。把养老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就是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主体就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等。我们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实社会保障政策就是100多年前的社会创新。我在调研时发现,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就是寺院养老,这也是一种社会创新。其实寺院养老这种方式有着很长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的寺庙就有一个部门叫悲恬院,住的都是老年僧人和周围无家可归的老年人。这就是一种应对老龄社会而产生的社会创新。
第七,老龄社会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我们30人论坛正在推动的养老产业集群也是一种经济转型的模式。这只是一种尝试。我们很难想象20年后这种产业集群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像我们2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互联网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了,其很多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提出了社会5.0的概念,值得我们重视。新的社会形态就是,老龄社会中我们应该从一味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中慢下来。老龄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那么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中,经济模式、生产模式、增长动力、核心要素、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市场供需等因素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同样值得研究。
第八,老龄社会与乡村振兴。老龄社会最大的挑战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心村”现象非常严重。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研究议题。我在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老年服务中心都是由以前的小学改造的。这说明年轻人都已经离开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服务中心把农村联结起来,促进乡村的发展。
第九,老龄化的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包括生活空间、家庭形态、消费方式、心理状态、社会网络和社交方式等议题,这些变化同样值得研究。
第十,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与制度创新。我们30人论坛的很多议题都希望能够落实到公共政策上,包括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医疗政策、社保政策和老龄人口权利保障政策。哪些政策应该落实,如何落实这些政策,政策落地的后续影响,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 梁春晓,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2007~2016年任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研究员、副总裁和阿里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致力于电子商务、信息社会和老龄社会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