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落文明的演化过程
人类的聚落文明经历了原始部落、村落与集镇、县城、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大都市和大都市圈等重要的形态变迁。这些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更是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文明形态演化的重要体现。
一 原始部落的基本情况
人类需要借助一定的自然条件或者人工设施得到庇护。原始人类的聚落形态更多是一种自然环境下的临时庇护所,这种庇护所通常以丛林、山洞、棚户等形态存在。在非洲以及其他区域,至今还存在众多的原始部落,例如辛巴部落、马赛部落等。茅屋等构成的聚落仍然是当地主要的聚落形态。
二 村落到集镇
村落的形成应该看作重要的聚落环境变化。这是农业社会最为基本和稳定的聚落形态。村落成为农村社会聚族而居的典型空间单元,基于血缘和地域的合作关系而建立和延续。具有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家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村落。我国目前有约60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这些村落是农村地区聚落形态的主体。
集镇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聚落。我国有2万多个乡镇,乡镇是集镇的分布区域,集镇是有别于一般村落的一种聚落形态。由于经常性交易的原因,集镇成为诸多服务于居民交易的经常性居住地,一些交易者直接选择在集镇安居,这让集镇具有居住和交易的双重属性。有些集镇原本就是一个村落,由于行政调整和行政管理等原因,形成了交易的集镇。事实表明,交通方便的村落更容易成为集镇,集镇是了解我国基层民生状况的重要窗口。
三 县城
县城是城市的最基础形态,在城市体系中处于最初级的形态。我国有县级区划近3000个,其中县城有1550个左右(见图2-1)。
图2-1 1978~2013年我国县级区划、县级市和县城的数量变化情况
县城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国家公共治理的重要节点。虽然要素向大城市集中,一些县城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但日常贸易和交换活动基本都在县城进行。一些东部地区的县城还有大量的企业和工业形态。提高县城的人居环境质量和建设水平是重要的城市发展目标。
四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等级层次。在我国,地级市可以称为区域中心城市,我国有300多个地级城市,这些城市是区域治理中心,也是区域经济中心,但是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异质性,特别是东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之间存在严重的异质性。和县城相比,区域中心城市聚居了更多更复杂的要素,以及体量比较大的经济体,这也导致了城市聚落的复杂性。
区域中心城市存在诸多不同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体间的合作大大突破了熟人社会的范围,不同主体共享大量的公共资源,从而实现了相对富有效率的合作。这种合作秩序的拓展让所有社会主体拥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本在个体和组织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超过了在乡村部落中那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作用。
五 大都市及大都市圈
大都市和大都市圈的形成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显著特征。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14个大都市圈,接近80%的人口和几乎90%的工作增长发生在大都市区域,其中的一些是作为新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中心而繁荣起来的,通过服务扩张(商业、专业人员、金融、健康)产生大量新型制造业部门,从电脑和电子工业到电子通信和多媒体。其他区域通过把旧的制造产业部门,如汽车和服装转变为新的、更多产的技术性产业集群,变得更具有竞争力。此外,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很多区域形成了大都市圈,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大都市圈的形成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形成了京津城市群、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等世界级的城市群落。我国正在通过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和建设推进大都市及大都市圈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