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正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城镇化阶段看,由注重城镇化水平转向注重城镇化质量;从工业发展方式看,由高增长工业化转向高质量工业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由第二产业带动阶段转向第三产业带动阶段;从城市国际化看,由综合性城市转向国际城市。这表明广州已经进入以提升核心功能和产业控制力为主的全面转型发展新阶段,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些突出问题。
新形势新条件下,广州要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建设和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亟待实施“高质量发展、活力提升、双向开放、协同发展、空间重塑、生态宜居”的全面转型发展战略。
(一)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升发展质量是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方面,要把高质量发展放在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效益,大力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实现“精明增长”;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与配套环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重点提高和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对标国际国内一线城市,高标准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更加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出发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科技贡献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通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壮大消费型服务业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废弃物整治改善生态质量,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匹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更加注重绿色发展,重点降低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更加注重民生社会保障,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在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体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质量的需求。
(二)实施活力提升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广州要建设“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核心是要有活力,活力来自创新。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研究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跟踪国家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布局,提高高精尖领域创新能力,结合广州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成果。要争取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相对集聚的区域,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进行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机制探索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谋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加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利用南沙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重点建设广州南沙新区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大幅提升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提高城市宜居性、城市空间品质和生活服务能力,集聚世界级人才。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卫生文体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广州服务。加大领军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三)实施双向开放战略
只有坚持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未来广州要建设成为“全球活力城市”,必须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实施双向开放战略。广州要加大对外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力度,要积极开展与全球城市的交流合作,参与全球城市网络协商及规则制定,依托重大国际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深入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规范、法治、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实现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率先接轨,深入融入全球经贸体系。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重点推动广州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口联系机制、走访调研等个性化服务,制定本土跨国企业培育的战略规划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针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跟踪服务,协调解决“走出去”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境(郭凡、蔡国萱,2015);促进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农林、能源资源等产业的互补合作。同时,广州要加大对内地腹地的开放力度[4],通过拓展京广、贵广、南广、广深厦等高铁经济带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带动腹地发展,加快腹地的工业化进程,这是广州建设“全球活力城市”的重要支撑。
(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全球城市区域。在大湾区中,不同层次的城市承担不同的功能。新形势新条件下,广州必须与香港、澳门、深圳及周边地区深入合作,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一是要与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形成良好的空间格局,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建设重大合作平台、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二是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深化广清一体化发展,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拓展广州发展新空间。三是与东莞、深圳等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要素资源,从而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
(五)实施空间重塑战略
广州发展空间有限,要优化空间结构,逐步形成“一主一副、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一主”指广州主城区,要着重发展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培训以及营销、商标广告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提高这些环节在产业链上的比重,把一般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周边或者其他区域(魏后凯,2007);“一副”指南沙新区,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设,利用南沙新区叠加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和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等战略机遇,将南沙建设成为广州副中心,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多点支撑”指广州中心城区周边的花都城区、从化城区、番禺南部城区、增城城区、空港经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塘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实施空间重塑战略,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六)实施生态宜居战略
“美丽宜居”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州要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生态宜居战略。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建美丽国土与理想城市格局,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农业空间提质增效、城镇空间集约紧凑。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综合防治。打造更加紧凑、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广州山水城田海整体格局,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划定生态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空间开发管制,增加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完善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维护市域九大生态片区[5],保护河涌水系,加强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形成可蓄、可引、可排、清洁的城市水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