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杭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
文化是杭州打造世界名城的“根”与“魂”,也是杭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力量之源和发展之基。
(一)立足传统,以文兴城,夯实城市文化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在杭州考察调研时曾经指出:“杭州的灵魂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和现实表明,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基于城市的旧街、古宅、老树等“历史元素”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因子”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考察杭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出: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省会城市和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始终高度重视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身发展的亮丽名片,重构传统,以文化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坚持把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
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全球化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它加强了地域性的认同意识,加深了根源意识,“族群、语言、性别、年龄、地域、阶层和信仰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出各自的威力”[5]。杭州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国际文化交流重要城市,要立足传统,突出地域文化认同,积极构建文化主导的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杭州正是通过立足于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激活了城市人文遗存,修复了人文生态,塑造了城市文化新形象。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杭州成功实现了西湖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双世遗”联动效应,有力推动着杭州形成世界级文化遗产群。杭州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打好打响了杭州东方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G20峰会落户杭州,更是充分展示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使杭州这一文化名城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国际范更足。
在打造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征程中,杭州始终注重重塑城市形象,突出以文兴城,把自己摆到全国乃至全球格局中去考量,着眼于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着眼于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的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最终是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国家及其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主要城市纷纷把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以现有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为战略,推动城市的文明建设,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名城形象。建设“文化名城”,既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杭州的发展期盼,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谋求自我蝶变和城市更新的形象再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省委、市委高度重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杭州城市国际化形象塑造,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强调把建设文化名城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正是立足于传统的城市文化视野和“文化名城”的现实目标建构,推动着古老的人文杭州焕发新的城市活力,不仅让杭州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新的魅力,更在继往开来中赋予杭州历史文化传统新的时代生机,辩证处理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正确把握了“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中丰富了杭州的现代文化,推动实现了“古意盎然的传统文化”与“前卫时尚的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有力实现了“创新活力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得益彰。
(二)虚功实做,文化铸魂,构建城市共同体价值
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无形的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和文化感召力。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引领。进入21世纪以来,杭州在全国较早提炼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以及强调弘扬“杭铁头”的杭州文化人精神本身就是对城市文化品格和价值理念的重新塑造,凝聚了社会文化认同,释放了社会文化力量,以良好精神面貌和崭新城市文化理念推动着杭州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杭州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引导新的发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屹立于世人面前,以什么样的创业环境来吸引各方人才和国内外投资者,这是摆在当下每一个杭州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6]对于杭州的城市管理者而言,他们对提炼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一方面,要防止过于夸大杭州文化中的消极面,贬低杭州的历史人文精神,以为杭州有史以来就是只有精致和谐,而精致和谐就是封闭保守、小家子气。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杭州传统人文特色中确实存在着颓废的精神状况和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概括起来就是:封闭、安逸、小气、虚浮。”[7]因此,新时期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乃是一种基于传统又扬弃了传统的价值升华。既肯定了正面的价值品格,更期盼着未来的价值重塑。更为重要的是,杭州的城市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表现方式、实践领域,虚功实做,文化铸魂,将这一城市人文精神融入优化创业发展机制和环境过程,融入杭州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融入杭州重大发展战略的全面拓展,使得城市人文精神真正切入杭州的城市发展脉络之中,塑造着城市共同体的价值。
文化建构和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于价值观。核心价值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灵魂所在。杭州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推进核心价值大众化,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寻求文化支撑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创新,也是对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杭铁头”精神的价值实践拓展和城市共同体意识的再次强化。在核心价值大众化的杭州实践中,同样注重虚功实做,文化铸魂,突出了群众性,强调了实践性,体现了导向性,“联系杭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新阶段的实际,结合人民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特点,创新工作载体,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工作结合起来,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转化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范准则”[8]。在核心价值大众化的构建过程中,杭州注重以抓好“最美现象”宣传和文明城市创建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力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坚持宏观统一布局与微观因地制宜相结合,全面提升了市民整体素质,有力塑造了城市共同体价值,核心价值的构建真正实现了从“虚”走向“实”。
从“人间天堂”迈向“最美之城”,“最美现象”在杭州频繁出现,看似偶然,却有着其文化基因、治理理念、制度安排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必然性。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推动着“虚功实做”,凝聚了“价值共识”,共同铸就了集体向善的“最美风尚”,共同铸就了城市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三)文化惠民,产业引领,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回顾杭州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体现的乃是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历程,杭州正是紧紧抓住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的建设中,杭州市明确提出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突出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善文化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以改革促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到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杭州都牢牢把握住文化改革的前进方向、文化发展的服务主体,激活城市人文基因,增添城市文化动力,突出新发展理念,倡导文化发展领域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增添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大力构筑“文化惠民、产业引领”的平台,着力打造特色化城市文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突出强调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杭州的发展重在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杭州文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立足文化惠民,要强化产业引领,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都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活力,释放制度制约,加强政策引导,真正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龙头和主力军。
(四)协同推进,资源整合,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重构传统、价值建构还是文化惠民、产业引领,关键还在于城市管理者能否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协同推进文化建设。综观世界主要文化名城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下经验。一是注重发挥顶层设计的主导力。政府除了依托政府主导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等载体来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外,还主动承担起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龙头”和“示范”责任,还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设立法规、统筹协调、经费保障等方式,实现由微观直接组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类活动转向宏观调控和保障,并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建设活动,成为强有力推动文化名城建设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二是注重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力。创建文化名城的最终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市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三是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资源优势,加强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可有效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杭州城市管理者在改革之初就充分认识到:要正确把握党政主导力、企业运作力、社会配置力和文化人主体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力”叠加,保持方向一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为了打响东方特色文化品牌,杭州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政府方、产业方和社会力量方的三层面协同推进,即政府层面的主动推动,新闻媒体、社团组织等非政府层面机构的深度介入,以及产业层面的积极作为。第一个层面在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建设过程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三个层面在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经逐步崛起并不断彰显,特别是基于产业主体开展的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得到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和广泛认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层面的主动推动。首先体现为政府在顶层设计中起着“主心骨”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杭州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为积极推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其次体现为政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领头羊”作用。紧紧围绕城市国际化战略,找准对外文化交流的“命脉”和方向,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交流领域及交流层次等方面都有新进展。第二,新闻媒体、社团组织等非政府层面机构的深度介入。首先体现在新闻媒体在氛围营造上起到“发动机”作用。杭州积极依托新兴媒介,打好打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形象牌”。其次体现在社团组织等机构在形象提升上起到“助推器”作用。民间组织的力量不断增强,新兴中介机构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第三,产业层面的积极作为。随着以文创产业为代表的“朝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杭州城市形象和品牌塑造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已发挥并将继续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为了推进产业层面积极作为,杭州市大力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充分发挥在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及创业环境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城市创新氛围、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支持。
只有协同推进、资源整合才能有力打响城市文化的“特色牌”。总结杭州推进城市文化治理的经验不难看出,杭州勇于担当起文化引领、文化改革、文化惠民的先行区角色,政策导向“先定先试”,事业产业“先走先行”,注重协同、强化整合,以文化带动城市国际化,以城市国际化带动文化国际化,文化名城建设目标明确、行动有力、成效凸显。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四力”叠加,“三层面”推进,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强化管理责任,注重多元互补,体现复合治理,实现了多方治理资源的整合和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凝聚了智慧、推动了共识、集聚了力量。正是依靠这样的协同和整合,既充分发挥了党委和政府的有效主导作用和产业的积极作为,又有效发挥了新闻媒体在信息沟通和传播方面的优势,更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创建的积极性,展示了良好的城市精神风貌,聚集了城市的创新要素,激发了城市文化创造活力,厚植了城市文化特色,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有力打响了东方文化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