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演变的进程,金融化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本文基于金融内生的视角,构建最优金融化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并对最优金融化的动态特征、偏离稳态及恢复机制进行分析,为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化指数,并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分别识别和分析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以及在不同金融化水平下,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以下方面。(1)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当经济增长处于高波动区制时,金融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但正向关系并不是很显著;当经济增长处于低波动区制时,金融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显著负相关。(2)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即过高或者过低的金融化水平都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只有当金融化处于合理区间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两种非线性模型都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
本文的分析结论提供以下三方面的启示:一是,我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应该及时并密切监测经济增长形势的波动情况,以及反映金融形势和波动情况的综合性指数,而不是局限于盯着货币、信贷等单一金融指标的变化上,并前瞻性地运用各种经济和金融手段进行适度干预,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避免过度金融化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的冲击影响,从而为我国“新常态”时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体制改革提供良好适宜的金融环境;二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宏观政策制定应平衡好金融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增长波动在适宜区间内,又能将金融风险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有机统筹,将原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扩展为实现金融和经济共同稳定的“双稳定目标制”;三是,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实现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需求和金融服务提供的协调和匹配,从而促进金融业稳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