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9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食品安全生产与政策评价研究

努力探索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书评

Wuyang Hu[1]

摘要:食品安全事关基本民生。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曲阜师范大学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尹世久教授等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在借鉴西方现代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以实地调查为基本手段,充分把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与现实国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的宏观框架,进而分别研究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共治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力求科学总结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现实经验,积极探索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治理 社会共治主体 实地调查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发展中国家更是饱受困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历史时期,食品安全风险更为严峻。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对食品安全犯罪严惩重处,食品安全保持了“总体稳定向好”的态势。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难以很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各种机制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社会共治可以克服中国面临的相对有限的行政监管资源和相对无限的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元主体的力量,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单一监管的缺陷和市场失效。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社会共治已经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途径,因此,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论,系统总结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经验,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由曲阜师范大学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尹世久教授等撰写的专著《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一书适时出版,该书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致力于总结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基本经验,探索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路径,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也具有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

基于时代赋予学者的历史责任和该书作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期研究,该书在借鉴西方现代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与现实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分别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三大主体——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角度,研究了三大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与规律性表现,力求科学总结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现实经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积极探索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路径。

该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在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分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产生背景与理论内涵,界定社会共治格局中三大主体——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职能定位,进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上篇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政府力量”,基于构建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职能定位为依据,总结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进展,进而着重基于我国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与风险交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与能力建设以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设等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了制度安排与政策改革的可行路径。第三部分为“中篇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市场力量”,着重分析市场的两个重要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对食品生产者行为的研究中,着重关注食品企业、种植业农户与养殖业农户以及家庭农场等较具代表性的生产主体,而对于消费者行为,着重研究消费者对安全认证食品和可追溯食品两类较具代表性的安全食品的偏好情况以及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政策的评价。第四部分为“下篇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社会力量”,基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普通公众、社会组织以及村民委员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行为表现,归纳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般规律,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一是在借鉴西方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把握“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质”两个维度的层次上进行大胆探索,并提出了“整体性治理应该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本思路”、“理论分析框架应具有研究视角的中国特色、风险治理的实践特色、共治体系的系统特色、共治体系的开放特色”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技术保障的有机统一的特色”等一系列理论观点。二是以大范围的实地调查为基本手段,深入食品生产、消费与监管实际,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服务实践应用,体现了该书作者努力回答社会关切的基本宗旨,反映了该书作者根植于国情而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学者情怀。三是坚持“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实证研究”的学术理念,努力采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力图采用科学、前沿的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为回答“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首先‘共治’什么”奠定了科学基础。

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该书既可为学界同人提供有益借鉴,也能为食品厂商、社会公众提供可资参考的珍贵信息,对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也富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对探索构建多主体无缝合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列于书案。

当然,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复杂的成因,任何研究皆难以提出全方位根治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该书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新出现的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期待该书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关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新期待,在食品安全治理理论探索、回应民众关切、服务政府决策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亮云、吴林海:《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2]吴林海、吕煜昕、李清光、山丽杰:《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作用的研究进展》,《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年第4期。

[3]谢康、肖静华、杨楠堃、刘亚平:《社会震慑信号与价值重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分析》,《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0期。

[4]尹世久、李锐、吴林海、陈秀娟:《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 Wuyang Hu(1976~ ),男,北京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环境与发展经济系(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食品安全政策。